第四百四十八話:有緣(2 / 2)

唐村長見這後生知禮得體,還穿著不凡,聽得是阿秋客棧裡的客人,便打起笑臉,請人往堂屋裡去,“李公子啊,快,進屋坐。”

又叫兒媳婦出來給客人上茶。

作為村長,他們家裡也是常備得有茶的。

要是遇見裡長上他們村裡來,沒有茶招待,可是不像。

李覓在椅子上端坐了,十分和氣有禮,一邊跟唐村長寒暄起來。

“晚輩一路走進來,見貴村風景宜人,安靜祥和,村民們和睦相處,有說有笑,覺得親切萬分,就像是回自己家一樣,使得晚輩都想在此落戶安居了,唐村長治理有方啊。”

“哪裡哪裡!這全是我們村村民淳樸善良罷了,都是鄉下人家,沒啥彎彎繞繞的,隻求生活溫飽,踏踏實實過日子,可沒那個閒心琢磨彆的。”

唐村長聽得外人誇村裡風氣好,心裡自然高興,忍不住想著,幸好把曹婆子母子逐出村了,要不然一顆老鼠屎壞一鍋湯,那可不美。

李覓就歎,“村長說得也是,老百姓辛苦操勞,不就是為了生活溫飽嘛,可惜如今南邊戰事紛紛,昌樂國來勢洶洶,也不知道會如何呢。”

說起這個,村長也憂心呢,“是啊,但凡打仗,苦的都是老百姓喲!聽說嶺南關那邊不少百姓都舉家逃離了,就期望那餘大將軍發威,能將敵寇擋在嶺南關外前進不得才好,要不然,我們荊州府這些百姓,也要背井離鄉了。”

李覓深有同感一般接道:“是啊,自古戰亂或者天災苦的都是百姓,我聽家裡老人說起,五十來年前南邊那場大旱災,就害了不少老百姓呢,就說荊州府,如今好些人祖輩當年都是南邊逃難過來的。”

宋秋安靜陪在末梢坐了,豎著耳朵聽他們說話,並不插嘴。

一聽李覓這話,心裡就忍不住嘀咕,看吧,來了來了,說到正題上來了。

她抬眼往耳門處看了一眼,不見屋裡有什麼動靜。

但她知道,太公肯定在裡頭。

還不出來,村長爺爺都兜不住了呢。

瞧吧。

村長一聽李覓說起五十年前的南邊水患,更是覺得跟李覓相談甚歡聊得很合,附和道:“是啊!我們村,祖地就是南邊的,也是因為當年那場大災,祖上逃難出來,到了這荊州府安了家的,李公子也是荊州府人?”

李覓道:“晚輩是湘州府人,但晚輩表姨家在荊州府,小時去表姨家小住,常愛聽門房伯伯講故事,他本就是當年逃過來的災民,當年就隻他一個人活著出來了,心灰意冷不願回鄉傷情才賣身為奴的。”

“聽他說他家是隴州府的,當時隴州府是受災最嚴重的,三年大旱,顆粒無收,又缺水,好些人活活餓死渴死了,才不得不往外逃呢。”

村長雖然沒有親身經曆,但小時候也沒少聽老人們說起當年那大旱的厲害,是以很是有些感觸。

“是啊,隴州府的確是受災最重的。”

李覓便問,“唐村長祖地也是隴州?”

村長點點頭,“是呢,我們祖地是隴州府下青山縣的,聽我爹說,當時我們左近一乾村子,就沒哪家能拿得出一把米的,還死了不少人,大家都怕了,所以這才不得不舉家往外來找活路呢。”

“青山縣啊,那可是個好地方,晚輩喜歡遊曆,也曾去過那裡呢,當時正是桐花開的季節,滿縣城都是桐花爛漫,美麗至極,還有,那轄內的重明鎮,有一片百裡竹海,身處其中,真是猶如仙境之地一般。”

李覓侃侃而談,神色帶著一絲追憶。

“還彆說,就連那竹海方圓的村落,處處風景秀麗,都格外的養人呢,隻是有處稀奇,聽說原先是叫金華村的,卻荒廢了一個人都沒有呢。”

宋秋聽著,心裡腹誹,這先還說他們村裡養人呢,可見就是打著目的來的嘛。

她正好奇太公怎麼還不出來呢。

就聽村長笑道:“哎呀,李公子去過青山縣,還去過重明鎮?真是有緣,可巧,我們祖地就是重明鎮的,你說的那荒廢了的金華村,原先就是我們家所在呢!”

李覓一臉驚奇,“哦?竟是這樣?那還真是緣分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