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章(2 / 2)

【申屠嘉死後,劉啟按慣例,升任原禦史大夫陶青為相,又提拔晁錯做禦史大夫。其用意相當明顯,就是想徐徐圖之,任用晁錯為相,進一步削弱軍功集團的勢力。

至於諸侯王們,劉啟和晁錯確實也乾出了以罪削趙王、膠西王郡縣之事,但主要是時機正好,因罪而削,並沒有將朝政的重點放在削藩之上。

那麼,既然景帝的開局是如此謹慎,為什麼到了景帝二年,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劉啟尚且沒有真正準備好削藩的時候,他和晁錯卻偏要“請諸侯之罪”,

“更令三十章,

”?_[]?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甚至給出了“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這樣堪稱暴躁的論斷呢?

——很簡單,吳王劉濞多年來賄賂朝臣以遮掩自己國內謀反行徑的大事,突然地,讓雙方都措手不及地暴露了。

晁錯就任禦史大夫之後,利用自己的職權開始調查吳相袁盎受賄一事。本意其實一是為了解決舊怨,二是為了打壓外戚儒吏勢力。結果萬萬沒想到,這一查,查出了吳王打算造反,賄賂朝中大臣替他遮掩這樣的驚天陰謀。

於是劉啟和晁錯兩人不得不立即停止朝政改革,轉而將全部重心挪向削藩。

明代的張燧曾批判景帝君臣的貿然削藩:覺得“亟削則必反,緩削則可以不反”,認為劉濞都已經老了,再緩幾年說不定他人都死了,何必那麼早削藩,逼得吳王造反呢?

額……對此我隻能說,真不愧是明朝文人啊,他是懂得什麼叫做以今度古的,他這哪裡批判的是劉啟和晁錯啊,他這明明罵的是建文啊!

實際上,當袁盎受賄案一爆發出來,漢吳兩方必然都會受到強烈的刺激,吳國造不造反的主動權也就已經不在劉啟的手中,兩方的矛盾也確實已經達到了不管削不削藩,劉濞一定會造反的地步。

因為吳王多年以來收買朝臣所得到的影響力,竟然已經達到了“漢廷臣方議削吳”,吳王自己就已經知道了的地步。更有甚者,在劉啟打算削藩的時候,反對最大聲的前吳相竇嬰——他甚至還是劉啟母族出身的外戚!

都這種影響力了,你說劉濞造反不是自己想的,說劉啟不削他就不會造反?

彆太荒謬。】

劉濞……

劉恒的神色隨著天幕的訴說,一步步地沉重了下去,在聽到吳王收買朝臣所獲得的影響力之後,反倒笑了起來。

但這笑的底下,實際上隱藏的是鋒利的,接近於殺意的怒氣。

他早就知道吳王心底肯定有點那樣的小心思,但他沒想到他的準備已經如此的豐富了。

……不急,在劉恒不變的微笑之下,是冷淡的思考。

總有一天會送他上路的,不急。

【我們現在回頭去看吳國的反心和造反實力,在文帝時便“以銅鹽故,百姓無賦。卒踐更,輒與平賈。歲時存問茂材,賞賜閭裡。佗郡國吏欲來捕亡人者,訟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餘年,以故能使其眾”,感覺早就已經昭然若揭,所以很難理解為什麼漢室不早多加警惕。

但那是因為記載這件事情的司馬遷自己,都已經生活在了七國之亂之後,他所記錄的時候,本身就用在用一種後世的眼光去按照時間線的邏輯排列事實。

實際上,在文景兩朝的當事人眼中,吳王的謀反之心遮掩得還算巧妙:賈誼的《治安策》中,尚且將吳楚齊趙並列,並沒有覺得要單獨特彆防備吳國。漢朝廷除了吳國表麵上沒辦法遮掩的招攬亡命之徒、煮鹽、鑄錢、無賦以外,壓根不知道吳國的虛實。

你當然也會問了,這幾條下來,是個人

難道不都該知道吳國到底有多有錢嗎?邏輯推理難道推不出來它有多強大嗎?

——“”……

?本作者浮笙閒提醒您《曆史觀影從景帝開始》第一時間在.?更新最新章節,記住[]?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這大概就叫做,被貧窮限製了自己的想象力吧。】

漢初:……倒也,不至於吧……他們多少還是知道,沒有錢糧的話,這仗肯定是打不起來的……

一群對於實際上的經濟貨幣政策真的沒有多少具體概念的布衣將相們麵麵相覷。

【所以,在景帝君臣確定了必須削藩這一具體方針的同時,他們在低估了吳國的國力與其他地方藩王因削藩對中央的怨念,高估了自己對朝堂的掌控能力,這種過於樂觀的揣測下乾出了和後世建文帝隔了幾千年差不多下飯的操作。

——先削勢力較弱的楚國,斷其助力,再削勢力較強的吳國,逼其反叛。

……隻能問一問建文啊,劉啟這種手腕的皇帝,都險些翻車的前車之鑒就放在這呢,你們君臣難道史書都不讀的嗎?

哦,你們可能看不起劉啟啊,那沒事了,看不清自己真的挺活該的。

甚至雖然和建文的思路差不多,劉啟也比他高一個段位:建文帝除去周王試圖削弱朱棣的勢力,可朱棣本身的勢力完全沒辦法被周王所影響。而吳楚地盤相連,可以相為呼應,這才叫做真的斷其羽翼。

但在這裡辯論劉啟當時削藩思路的合理性與否也沒什麼意義,反正無論如何,七國之亂還是在吳王劉濞帶頭的情況下,轟轟烈烈地爆發了。

而他們所該麵對的第一道的屏障,便是劉啟同父同母的親弟弟,對漢室,劉啟的統治此刻真正忠貞不二的梁王,劉武。】!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