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章(1 / 2)

第12章

【我們之前說過,漢文帝劉恒信奉的是黃老學說,對經濟政策的認識基本就是輕徭薄賦,藏富於民,節儉清淨,不多擾民。

這樣的經濟政策雖然促進了民間經濟的恢複,但客觀來看製約了國家財富的積累。

劉恒在位期間,大量減免賦稅、開山川關澤、開地方鑄幣之禁,對工商業的發展相當的寬容,自文帝十三年起,甚至除去了田地租稅。

至後六年旱災、蝗災之時,國家的財富就已經相當窘迫,到了幾次三番下令要求裁員,允許百姓賣爵位以換取財富的地步了。】

漢初朝臣們看著天幕上文帝的所作所為,就算是實際上對經濟政策並不熟悉且敏感的他們,在天幕這樣直白而簡潔的論述中,也琢磨明白了弊端在哪裡。

“一味的減免賦稅,使得自己的收入減少,又沒有新的收入來源,國庫當然會越來越窮的啊!”

蕭何看著那一句除去田地租稅,感覺自己有一口氣始終喘不上來,以至於有點眩暈的迷糊。

——這得是多少的錢糧啊!不落入國家的口袋裡,白白便宜了誰呢!

【考察文帝這些經濟政策,最大的受益者其實並不是文帝治下的百姓,而是富商豪強們。

文帝的輕稅製度,主要針對的是土地的收稅,卻還保留了大量的人頭稅,比如說口賦、算賦、戶芻等等,形成了一種以人頭稅為主的收稅方式。

漢初的經濟形勢,是少量的富商豪強占據了大量的土地,這種很明顯有利於他們的收稅方式,使得他們明明占有著很大的資產卻隻需要交很少的稅收。而普通百姓們,卻依舊被繁雜的人頭稅所困擾。

借用荀況的話來說,這就叫做“是上惠不通,威福分於豪強也”。

文帝意圖“屈國”,哪怕國庫空缺也要愛護百姓,結果卻並沒有完全落實到百姓的頭上,使百姓的負擔大大減輕,反而“資豪強”,加速了社會的貧富分化。

同時,文帝弛山澤之禁、開關津之阻、任民冶鑄,客觀上確實促進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卻也使得大量冶鑄者得以興風作浪。

前兩者的開放使得可以使用大批奴隸辛苦為其勞作的大工商業主紛紛進駐市場,反而壓製了普通樵民和小商人以攫取財富。

而後者的開放,參與的門檻更高,隻有少量的大鑄造業主和諸侯王得以獲利,且獲利極多:吳王劉濞也正是在這樣的政策下得以光明正大地累積起足以免除封國賦稅的巨大財富的。

在古代是農業社會這樣的先行條件下,在文帝一朝因為過於寬鬆的經濟製度,竟然形成了商人富貴而農民貧賤這樣重末輕本的危險狀況。

社會上出現了“素封”這種集體:他們不是列侯封君,卻擁有著遠超平民的財富,“歲萬息二千,百萬之家則二十萬,而更徭租賦出其中”,再加上文帝時期對於土地政策、吏治管理的輕視,他們便大肆兼並土地,為禍鄉裡,嚴重加劇了社會矛盾。

所以等到劉啟

上台,他還沒來得及對親爹的經濟政策有所大改,就不得不扛起親爹遺留下來的大山,硬著頭皮用一個足夠空虛的國庫去平定七國之亂了。

雖然我們不能因此過多責怪劉恒,但從這個角度來看,也不怪有些學者一反傳統文帝比景帝能耐的論點,駁斥道如果不是劉啟這個親兒子給劉恒填上了大坑,漢文帝的名聲肯定會下降幾個檔次了。】

劉恒:……有點麻了。

他有點頭痛地抓住了自己的頭發,甚至乾脆解開了發髻,順滑的長發如瀑般披散下來,勉強使得頭上輕鬆了些許。

劉恒從小學的就是黃老之言,除此之外再有涉獵,也就隻有諸子百家的一些言論。人人說的都是聖賢之理,口稱的都是治國大道,哪裡正兒八經地學習過什麼經濟庶務。

他原本想的經濟政策,確實無非就是天幕口中聲稱的那幾條,卻被後世人無情地批駁與指責出了缺點。就算是表麵溫文謙遜,實則內心固執堅定,認定的想法從不輕易改變的劉恒也難以維持自己開始的態度。

如果這般初心都是為了民眾所著想的善舉,到頭來所造成的後果,卻是白白便宜了富商豪強而損害了自己。那又該怎麼做,才能真正國庫充足而不傷民呢?

他的目光落在懷裡的劉啟身上:後世人評價,說太子替他填上了大坑……

他默默在心底安撫了一下未來的兒子:爹就是提前抄襲一下你的做法,沒什麼大事,這不是給你攢有錢國庫好不讓你上來就那麼困難了嘛!至於想法的歸屬權——

咱倆誰跟誰啊,至於那麼見外嗎?

漢文帝絲毫不覺得自己這番想法頗有乃父之風的無賴,重新恢複了自信。

他可是未來能當治世明君的人,一定可以修改好自己的錯誤,對比原來的自己乾得更好,給太子留下一個富足的國庫以做補償的!

【話說回七國之亂,除了沒錢以外,我們還提到景帝手上也沒人——懂點曆史的人可能會說,怎麼沒人了呢?

這不是還有周亞夫的嘛!絳侯周勃的次子,根正苗紅的將軍苗子,未來七國之亂的主要平定者,怎麼能說沒人呢?】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