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 章【倒V】(2 / 2)

【你們是傻子嗎!(沒有這麼粗俗和狂野,我根據語氣補充一下)】

朱瞻基:(吸氣)(閉眼)不,天幕你可以不用補充的。

【賊子包圍著一人口稱是至尊,你們就不假思索出門相見,還把城內本就不多的金銀財寶賞賜給虜賊?

這肯定是虜賊設計欺詐你們啊!(就算不是也不能承認,堡宗

這玩意說的話太丟人了)】

朱元璋:(心情複雜)突然感覺這孩子更眼熟了,

標兒也是這樣,

平時和和氣氣的,真生氣起來……

【“爾等無知如此,朝廷用爾何為?”

話先放在這裡,我覺得朝廷不養傻子,你們給我好好想想。

“中國惟知社稷為重,今後但有此等不分真偽,爾等絕不可聽信,以誤國家。”

社稷為重君為輕,隻要對社稷不利就是假的,你們要是敢給我再聽他廢話試試看。

“近者虜寇詐誘楊洪三次,洪皆不聽”

能不能跟人家楊洪好好學習一下,三次都說自己不在,不肯出城啊?

“如爾等再聽詐誘,罪不容誅。”

再給我玩這一出,不利於我維護社稷,你們就下去給土木堡死難官兵賠罪吧。】

朱棣:?怎麼回事,這個寫信風格,怎麼這麼眼熟?

【……這種脾氣,真難怪他和於謙君臣相和的,你們君臣就好罵人這口是吧。】

朱瞻基:於卿(欲言又止)……確實也很擅長罵人……

隔著時空的間隔,明初四代人(三缺一版本)達成了奇妙的一致:怎麼說,就挺,人不可貌相吧。

【都能說出這樣顛覆百官印象的話來,某種意義上也是側麵反映了朱祁鈺的權威在百官之中已經初步建立,時機也就差不多成熟了。

——該勸進了。

二十九日,文武百官具本伏文華門,以宗廟社稷大計為言,請郕王即位。】

文華門。朱瞻基的腦海中瞬間定位到了這道門所該在的地方:它有甬路直通文華殿。

——它象征的是太子,是皇位最正統的繼承人。

而文武百官的身影拜倒在屹立於文華門之前的郕王麵前,年輕的藩王口稱不敢,謙遜地表示自己無才無德,最後更是問出了“皇太子在,卿等敢亂法邪?”這樣的誅心之言。

但是這樣的驚慌、無措,乃至於惶恐的表麵之下,是他極平靜的眼睛,轉身斥責的時候,目光望向了他身後的文華殿。

這是在問朝臣嗎?——還是在問他自己呢?

他看著那熠熠閃光的綠色琉璃瓦。

【後世史書,為了凸顯憲宗的正統性,往往都會論述說眾臣是先去取得了皇太後的同意,再前去勸進郕王的。

這樣的說法發展到後來,就成了景泰得以登基,實際上是和孫太後達成了合作:他立朱見深為太子,作為交換,孫太後願意讓他登基。繼而進一步被人拿來攻訐景泰,認為他易太子是不守承諾,最後人心儘失,罪有應得。

——這不搞笑嘛】

朱元璋聽了就從鼻腔深處悶哼出一聲恥笑,“這世上哪有老虎向獵物妥協的道理在。”

這玄孫,既然都已經初步掌握了朝政,使得那太後與太子勢力大減,又何必在此時做出讓步與退讓?

【實際上,在當事人彭時的筆記《彭文憲公筆記》中,他對這件事情的記錄是這樣的:

“是日文武百官,具本伏文華門,請郕王即位,王再三辭讓,尚書王直、於謙、陳循等鹹以宗廟社稷大計為言,力請不退。會太後命亦下,乃許以九月初六日即位。”

看出差彆來了嗎?太後的命令是“會亦下”,恰好、適逢傳來的。

這也就是說,朝臣完全是在沒有真正得到孫太後首肯的情況下,乾脆直接先舉行勸進儀式,決定把景泰為帝的局麵先確定下來,說他們先斬後奏都可以了。

孫太後的同意,與其說是決定性的因素,倒不如說是權衡力量,考慮局勢之後無奈地妥協——她到底還是要依靠景泰來保全自己,迎回堡宗的——充其量也就算是個錦上添花。】

那封也許他在等待,又或許沒抱有期望的懿旨最後還是到了手中。所謂天時地利人和,一切的準備都已經完善。

“皇太子在,卿等敢亂法邪?”

文武百官齊拜,“皇太後有命,殿下豈可固違。”

文臣的序列裡,走出了一個表麵清瘦,卻仿佛凝聚著無窮的力量,無法被擊倒也無法被摧毀信念的人。

於謙向他穩穩拜了下去。

【“願殿下弘濟艱難,以安宗社,以慰人心。”】

【王始受命】!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