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 章【倒V】(2 / 2)

連被天幕特意點出來,說是景泰最忠實的簇擁的王文都沒生出什麼欣喜來,緊蹙著眉看著災區一片的生靈塗炭。

——民生多艱啊。

【可是事實就是這樣離譜,隨著災情因為上天不給麵子而持續惡化,常規的賑濟已經沒辦法控製住災區的情況了。

在這種形勢麵前,王竑體現出了他為何會被景泰看重的才乾本質。

在預備倉的糧食發放完畢之後,他不等朝廷的回複,就直接利用自己總督漕運的身份,下令開徐州廣運倉官糧賑濟。一邊自己彈劾自己專權,一邊又提出了很多創新的賑災之舉。

比如允許犯了死罪以下的人輸納糧食到災區以贖罪,通過納粟給予旌獎冠帶、納粟入國子監讀書等措施鼓勵富戶幫助官府賑濟。

甚至他還要求沿淮上下的商船,根據船隻大小出米助賑,減免官員俸糧、生員的廩米、驛站過往使客的供給等。

當時剛好出差到徐淮一帶,就被景泰下令留在當地,運用中央派發的三萬兩白銀幫助賑災的南京戶部尚書沈翼,在發放完五千兩之後覺得災情已然有所恢複,國家財政艱難,請求將剩下的兩萬五千兩收回國庫,以做他用。

朱祁鈺本來都同意了這樣雖然有點摳門,但說不上太錯的措施。結果王竑知道之後,直接一本奏疏就彈劾沈翼賑災不夠用心,愣是把景泰說得回心轉意,將那兩萬五千兩留在了徐淮。

儘管總體的行事風格相當的激進,創新的措施後來也被人有所批評,但在這樣接近於沒有其他辦法的條件之下,王竑的所作所為毫無疑問是為百姓著想的善舉。

他光是景泰四年一年,就救活了一百八十五萬多人,勸富民出米二十五萬餘石,銀三千多兩,銅錢、綿布半之,賑給饑民五十五萬七千家。

他撥給耕牛和種子七萬四千餘,使五千五百家百姓得以複業,安撫了從彆的地方流入的饑民一萬六千餘家。

他給病者藥,備死者棺,幫饑民把他們所出賣的子女全部贖回,對前來就食最後卻想返回原籍的人依舊幫忙提供路費。

而麵對這樣的臣子,景泰對他的偏愛也自然是不假思索,完全沒有怪罪他的擅自行動,稱他是“賢哉都禦史,活我百姓”,最後官升左副都禦史。】

“非常時候,必須用非常之法。”

朱瞻基歎了一口氣。

王竑的做法激進嗎?那可太激進了!

為了賑濟百姓,他可是真的堪稱連底子都不要

了,錙銖必較變著法地試圖從大戶富商身上刮下糧食和銀子來。

這些措施有弊病嗎?有不良影響嗎?——犯了罪結果出點糧食就能解決,想進國子監隻要出點糧食就行。這些措施你放在平常時候看,簡直就是犯了大病。

可是又能有什麼辦法呢?

在災區災情糜爛,生民疾苦之際,你還能有什麼更好的辦法了嗎?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上天是平等的,沒有感情的。能拯救黎庶的,從來隻有人類本身。

朱祁鈺仰頭望著天幕上意氣風發著的青年臣子,看著接到奏章之後臉上露出歡喜神色的自己,柔和的白光映著他的眼眸。

這是他器重的,選中的賢臣。

那麼……

一種難言的苦澀堵塞在喉口,他幾近艱難地思索起那個之前尚未意識到的問題。

如果朱祁鎮複辟了,他的下場會是什麼樣呢?

或者說,他所有近臣的下場,都會是什麼樣呢?

【結果這樣肉眼可見能力可嘉前途無量的官員,在堡宗複辟之後被迅速打壓下去,由於當年殺了馬順的事情被堡宗記恨,最後甚至去職還鄉。

明史甚至還要為堡宗粉飾,說堡宗在看到他寫的奏章之後被感動,派人把他從官職上擼下來送回家鄉,要求地方善待他。

——剝奪了他的官職,最後說一句“善待”

?這難道不是實打實的厭棄嗎?

如果不是後來的李賢到底還是有能力在,在天順五年孛來入侵的時候,向堡宗推薦起複王竑,可能這輩子王竑注定就會默默無聞下去吧。

他在天順年間,最後因為功績回到了曾經總督漕運,巡撫淮安和揚州的位置之上。淮人為之欣喜若狂,歡呼迎拜,數百裡不絕。

可是望向這熟悉的景象,他會不會有物是人非之感呢?】

年已半百的臣子終於在多年闊彆之後,重返了他仕途光明的起點。蒙受過他恩惠的百姓歡呼雀躍著朝他宣泄著自己美好的,純粹的,令人動容的情感。

他該欣慰的,當個好官最後能得到這樣的待遇怎麼能不欣慰呢?

他把自己的身影與名聲銘刻進了一方土地,得到了一片山河最真摯的感念。

但是啊,

【張廷玉修《明史》時評價說,“天順、成化間,六部最稱得人。”,可是他後麵所舉的例子一個個的都是誰啊?

王翺、李秉、年富、王竑、林聰、葉盛……

這些哪裡是堡宗選出來的臣子啊……這些人大多都是在景泰年間綻放出光彩,被朱祁鈺信重看重的臣子啊。

結果到頭來,反倒要被說上一句天順“六部最稱得人”了。

有點荒謬。】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