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1 章(2 / 2)

一個模糊的名字在他心底出現,周瑜想讓他困住他,魯肅反勸他寬待他,兩大謀士的意見此刻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分歧,而孫權

也不得不遲疑。

得知自己最後完成了稱帝理想,諡號為大的年輕人此刻卻沒什麼特彆的得意之情,反倒更添了幾分憂心忡忡的難色。

他要思考的問題還有太多,他要解決的東西還有太多。

“將軍,馬備好了。”

【……瑾為人有容貌思度,於時服其弘雅。帝亦重之,大事谘訪。】

【又與肅善,嘗與肅共飲家中,會帝來訪。二人驚,而帝喜,笑而入座,谘之以軍國大事。其言甚密,時人及子弟莫知詳情。唯瑜知之,亦不肯語,故世不得儘聞也。】

【惟知二人雖適酒酣,然辯論應機,從容有度,為帝稱許,執二人手而笑曰:“正與孤同,此天賜我也!”

【而吳之興自此始耳。】

【語出《吳書·諸葛瑾傳》】

“這就結束了嗎?”

劉啟有些不舍地收回了自己留戀的目光,不無可惜地想著後世那個和他諡號同為景的皇帝。

“他還是不夠……”劉啟不知道如何精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意見,卡殼了一會,總覺得用冷酷或者狠心都有點怪怪的。

劉啟:這麼說感覺像在罵我自己……

大漢的皇太子找準了自己的定位,對自己性格方麵的特色心知肚明,但是自己罵自己多少還是有些太奇怪了。

劉恒倒是點了點桌麵,給出了一個比較合適的評價:“太耿介了。”

“但是既然他有選賢舉能的才能,就不必太過強求。”

更成熟從容的孝文皇帝感歎了一聲:“如果他能正當繼位而沒有皇位傳承的動蕩的話,就算是耿介之人又有何妨呢?”

“他能挑選出合適的臣子各取所長,培養引導正直的風氣而勸人向善。這難道不足以惠及民眾,德布四海嗎?”

“足夠了啊。”他溫文而半含著憐憫地說完最後一句。

皇帝哪裡需要把所有的事情都給處理了呢?

漢朝皇帝對明朝工作狂體製敬謝不敏。

“不過那些都太遙遠了。草原上的威脅都從匈奴變成什麼沒聽說過的瓦剌了。”

他把話題轉回更為實際的東西,平靜的父親正襟危坐起來,那原本柔和不少的氣質一下子又凜然到讓劉啟下意識坐直了身。

“你覺得那明朝的藩王政策如何?”

劉恒隻不動聲色地發問,讓劉啟沒辦法從他的神色間窺出他真實的想法,隻能依據自己的本心辨析起來。

但劉啟莫名覺得這樣熟悉的父皇才讓他感覺安定不少,低下頭略一考慮,整理好大致的思路,他開口之時已然算得上一句流暢。

“有可取之處,但此時尚且不可學。”

“為何?”

劉恒心下頷首,但表麵依舊沒有什麼反應。

劉啟也沒在乎他的平靜,繼續回答起來:“他們是藩王,而我們這裡,叫諸侯王。”

這當然不是什麼故意摳字眼的行為,劉啟進

一步闡述著自己的想法。

“諸侯王們自受封以來,已經享有了多年的特權。驟然收回而給予嚴苛的枷鎖,隻會遍地掀起反旗。”

“那明朝的藩王政策之所以可以實施起來,想必是因為一開始便沒有像我們這般坐大。主要的權力都集中在朝廷的手中,尚且引發了那所謂的奉天靖難——甚至,聽後世的口風,那建文皇帝竟然還被藩王推翻了。”

“那我們眼下的情形,自當更為小心。”

他想著自己未來遇到的七國之亂,悄悄地嗤了一聲:他其實看晁錯還挺順眼的,畢竟聽光幕的意思,這位老師好歹是從一開始就和他站在同一個立場上的人,最後落得個那樣的下場,劉啟心裡也不是很好受。

“父皇如果也打算收緊對諸侯王的控製的話,還請做好與諸王刀劍相向的準備。等到心有不滿的諸侯王們被肅清,針對殘餘的勢力,我們倒是可以借鑒一二。”

然後他又想了想,跟著補充了一點:“那約束活動地域肯定是學不了的。”

就以漢朝諸侯王的囂張氣焰來看,能約束他們不要隨便出國就行。想要禁止他們出府,簡直稱得上一句荒謬了。

劉恒也跟著想到了這一點,於是原本故意平淡著的表情也鬆動下來,唇角也多出點笑意。

“說的不錯。”

他摸了摸劉啟的腦袋權做認可,望了眼外邊已然全黑的天,想想把兒子抱了起來,向內殿走去。

“走吧,這個點了,你就跟我在這將就一晚上吧。”

劉啟一愣,意識到這到底意味著什麼之後,整個人便歡喜起來,忙不迭嗯了一聲。

——他都能混到這個待遇了,這下看看後世誰還會懷疑他爹想廢太子!

【孝景皇帝者,孝文之中子也。母竇太後。】

【孝文在代時,前後及三子更死,即位初,以孝景年長,得立太子。】

【孝景為太子,材智高奇,馭射技藝過人。為孝文所愛,常侍從察事,屢有建言。】

【嘗代筆為詔,詞理通順,頗有見解。孝文讀之,大悅,執詔而為誼、錯二人視之,撫掌而笑曰:“太子可托社稷。”,而二者皆為東宮輔臣,亦喜,誼為賀,做《西京賦》。】

【語出《史記·孝景本紀第十一》】!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