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3 章(2 / 2)

【但可惜的是,張良此時並沒有遇上劉邦,反而是和項氏一族的往來更加密切:大家都是六國的舊貴族,相遇談笑之間頗有幾分惺惺相惜的感覺,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鴻門宴的時候,項伯在知道了項羽要攻打劉邦之後,連夜都要跑到關中內地去找張良,希望能把他帶走。

大家都是老熟人了啊,張良還曾經救過他的命啊!

甚至從後麵,項伯回去之後竟然還能對著項羽明說,他跑去找張良了,而張良帶著劉邦告訴他說這一切都是誤會,你先彆直接動手,咱好好聽聽他們怎麼說先這一點來看。

我甚至都懷疑項羽對於項伯去找張良這件事,該不會提前都知道吧?

就算不知道,他估計也和張良打過不少照麵。不說和他關係怎麼怎麼地好,最起碼應該對他印象不錯,並且知道這是曾經和項家來往過的人。後來在劉邦都已經出了關中的情況之下,甚至還能聽張良為其詭辯幾句。】

劉季一時之間陷入沉思。

劉季:突然間就頓悟那個反秦交際花什麼意思了。

陳縣那一波人,你跟他們還隻是也許有過往來;而現在項家人,跟你甚至都已經發展到了這種接近過命的交情了是吧。

劉季的腦海中閃過了很多念頭,但到最後都隻剩下了眼饞:那能不能多給他帶幾個人才過來啊?他不嫌棄是不是六國舊貴族啊,若是六國複

國該怎麼收拾,那都是次要的事情了!

【他在下邳逗留隱居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秦末真正大亂才重新出山。而這段時光,我們從他後來的表現來看,毫無疑問地升華了張良。

他在這裡也許遇見了一位,對他今後的人生產生了堪稱顛覆性影響的重要人物

——黃石公。】

【我們不知道黃石公的真實名姓,也不知道他的具體來曆。他也許是兵家的大才,也許是不願出仕的隱士,但是那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在張良由於刺秦失敗而鬱鬱寡歡,對於自己未來整個人生的方向都迷茫無措的時候,給予了他一個新的選擇,授予了他一部兵書,《太公兵法》。

蘇軾在他的《留侯論》一文中,對於兩人的相遇和發生的故事,將其簡短而有力地總結為“以為子房才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

這是很有道理的。因為此時的張良,他尚且會由於黃石公的傲慢無禮,而想要毆打這個,竟然敢叫隻不過是恰巧路過的自己替他撿鞋的老人。

嗯,雖然會發怒這件事很正常。彆說人張良可是老韓國正綠旗的貴族,就是一普通人,麵對這局麵都得罵上一句老東西沒臉皮子的。

但是能成大事的人物,就是要做到能忍常人之不能忍:我黃石公看你張良文質彬彬的,挺能耐一小夥,你所思所想竟然隻是去刺秦啊?

這要是成功了就是讓秦皇去給韓國陪葬,失敗了你就自個去是吧?真行,好一個不成功便成“人”,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十八歲的好漢的玩法。

能不能有點誌氣!

有本事就好好學我這本書未來去造反,讓整個秦朝去陪韓國!】

“?”

漢初所有人,都為後世人這突然接近發癲一般的論述頓住了動作。

什麼叫做正綠旗?雖然韓國確實崇木德尚綠色,可是為什麼要用某某旗這樣的稱呼去形容張良的貴族身份?

什麼叫做成功了就讓始皇帝陪葬,不成功就自己陪葬啊?不成功便成仁是你這樣用的嗎?我記得你們好像未來挺崇尚儒家的吧?

孔丘聽了你這樣的誤解,真的不會被氣活過來嗎?

“……那位叫做蘇軾的文人,行文真是流暢自然,且極具自然樸實之美。”

陳平淡然地轉移了話題,但從這短短的一句話之中,竟然還出現了形容詞的重複,也可以知道他心中的難以平靜。

後世人的語言藝術,對於他們來說太過於超前了,還是看看那比較容易被他們欣賞的蘇軾吧!

“確實啊,寫得真好!”

劉邦也從善如流地開口,避開了那些說不準能讓當事人張良心梗的語句,大力稱讚起了這位蘇某人的文筆,順帶還不忘誇誇他和張良之間的君臣情誼。

“他未來評論子房的時候,寫的都是留侯這一稱呼。看來在沒有天幕出現的本來的未來,我也會給子房你封上這麼一個侯位啊!”

“這就是我們君臣情誼的見證啊!”

於是在座其餘幾人都紛紛稱是,默契地避開了一切聽不懂且容易陷入尷尬的話題。

劉邦說得好啊!

蘇軾說得好啊!!

張良:……我謝謝你們的體貼了屬於是。!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