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9 章(2 / 2)

“可是等到我真正坐到這個位置上的時候,這個原本應該屬於兄長的位置上的時候。”

他頓了一下,臉上帶出了些無悲喜的空茫。

周瑜猜他是想哭,因為他提到了那個對於他來說從來都意義非凡的存在。而周瑜見過那樣的孫權,知道他的內心到底能夠因為那個人的存在而有多麼的痛苦。

可是孫權最後還是沒哭,仿佛是一種已然刻進骨髓中的,在麵對孫策的事情上麵,牢牢克製住自己情緒的,後天形成的本能,他的神色隻是一派僵硬的恍惚。

他早在孫策的榻前哭了夠久了,久到張昭都不得不把他罵醒,為他擦乾臉上的眼淚,強行把他扶上馬,親自為他牽馬,向著原本屬於孫策的手下展示新任將軍的存在。

“現在是你該哭的時候嗎”——他還記得張昭那句語氣稱得上狂躁的斥責——他是有底氣這樣詬病孫權的。因為孫策對他來說的重要性,他有著足夠的資格同樣沉湎進悲傷。

但是張昭沒有,所以孫權也逼迫自己不允許擁有。

“……我選擇繼續重用子衡。”

因為他曾經是被兄長所庇護,可以被縱容,被允許隻按自己的心意而活的弟弟。所以他可以隻根據旁人對他的態度,而隨意地表露自己的愛憎。

可是當他真正成為家主的時候,他所有的思考都必須從大局大勢出發:

呂範處事秉公,所以重用。周穀阿諛奉承,需要遠離。

他好像天生擅長這樣的舉動,從容地將自己的愛憎坦率地表露,又能痛快地因為時勢的更易而進行轉變。

這是他的才能,孫權從不否認這

一點,

▔_[]▔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年輕的吳主握緊住身旁謀士的手汲取安慰的同時,還是會忍不住思念另一個同樣能夠給予他足夠安全感,甚至更進一步放縱他的任性的存在。

“……呂據是個好孩子。”

沉默著平複自己的吐息,孫權最後還是隻能說得出這樣的話來,遮掩住自己真實的情緒。

【而在晉滅吳之戰中,東吳高級將領的戰死率也是不正常的高。更有像張悌這樣的存在,分明可以突圍自保,最終卻選擇以身殉國。

諸葛誕的兒子諸葛靚,在父親據守壽春與司馬家展開對峙的時候入質於吳,在父親身死後出仕吳國做到了大司馬之位,但在吳國滅亡後卻終身不肯仕晉。

哪怕他和晉武帝曾經有過舊情,姐姐也是琅琊王妃,他卻恥於和司馬炎再度相見,回到家鄉後更是傳聞不肯麵向洛陽方向而坐。

他自己給出的理由,是司馬家和他有殺父之仇。但又何嘗沒有與他同僚的張悌當時,本可以和他一起離開戰場,卻選擇留下報國,並且就在他眼前百步之外為晉軍所殺的緣故呢?】

曹操:……

好奇怪啊。

他忍不住皺起了眉,因為自己的直覺和後世人目前講出的事跡的衝突:

雖然聽上去,那個諸葛誕好像是和司馬家對立,並且曾經是他們大魏的人。有著諸葛這個姓氏的加成,看起來還挺忠心耿耿的樣子。

但是他怎麼心裡一這樣聯想就覺得彆扭,覺得微妙呢?是因為那個琅琊王妃的問題嗎,還是因為他兒子竟然曾經還和那個司馬炎有舊情?

一時摸不著什麼頭腦,但是曹操猶豫幾番之後,還是選擇相信自己的直覺,默默按下不表。

【插播結束,我們回到最開始那個,為什麼我堅持劉禪樂不思蜀絕非保民論的問題上去。

同樣是被很快滅國,當國君的最後選擇出城投降,孫皓對於司馬家,乃至於整個西晉政權的態度就很讓人大快人心了。

最經典是陰陽怪氣司馬炎。

不知道是不是司馬昭當年讓劉禪說出了樂不思蜀這種話的感覺實在太爽,讓司馬炎心中也暗戳戳想要效仿一下,還是因此給司馬炎留下了亡國之君都不怎麼硬氣的刻板印象,孫皓投降之後不久就被帶去和他見麵。

司馬炎就很感歎地對他說,他在北邊為孫皓設置他眼下這個位置很久了(即希望孫皓成為他階下囚很久),心裡很明顯美滋滋地準備聽孫皓違心的稱臣。

結果孫皓直接一句“我在南方也給陛下留了個這個位置”懟了回去,完全不吃他這套,把司馬炎都整無語了。

但是他還不甘心,繼續想要羞辱孫皓,之後就讓他為自己做爾汝歌。

然後正在喝酒的孫皓直接舉起酒杯就是一句“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

好家夥,您前麵還用一句陛下裝一裝,最後乾脆直接“令”都出來了?

什麼叫做語言藝術啊,直接讓司馬炎當場後悔聽他說話。

他有表現出分毫的“忍辱負重”,“討晉帝歡心以保全民眾”的意思在嗎?很明顯沒有啊,這小子作為亡國之君簡直狂得離譜。

但是江東有因此再度蒙難嗎?

沒有吧。】!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