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4 章(1 / 2)

【東吳的發家過程說起來很短,也就孫堅孫策孫權父子兄弟兩代三個人而已。

雖然吳國人陸機在他的《辯亡論》中,說的是“桓王基之以武,太/祖成之以德”:也就是孫策用武力為東吳奠定了基業,而孫權用德義成就了大業。

但是從後世人的角度來看,他這話說得就太籠統了,並且可能出於行文需要,忽視了其中孫堅的作用。】

“桓王?”

曹操挑起了眉:結合下文來看,這個諡號很明顯贈與的是孫策孫伯符,江對岸吳主的兄長,昔日的江東小霸王。

“隻封王而不曾上帝號嗎——孫權那小子,心果然夠狠。”

他這般辛辣地點評著對麵的做法,可是言語之間卻不由流露出了幾l分欣賞。

從感情的角度出來,孫權稱得上是接近刻薄了。他分明是從孫策的手上接過了江東的事業,繼而才能登上東吳的帝位,卻吝嗇給予自己的兄長一個足夠顯赫的封號。

然而從政治大局的角度來看,他又是多麼得清醒啊——孫策若是被追諡皇帝,那麼孫策的遺腹子又當何處呢?作為追隨過孫策的淮泗勢力,他們又該支持哪一方上位呢?

在亂世中自己分裂自己?如果孫權真的這麼乾了,曹操感覺自己肯定會笑納對方送上門來的把柄。

就算不論政治上的利益,曹操也尚且還記得先前後世人對於東吳混亂的繼承局麵的剖析:孫權的親兒子之間甚至還鬥爭不止,掀起了陣陣風波,刀光劍影之間滿是陰謀陽謀的過招。

哪怕不曾言說孫和孫霸兄弟兩最後的下場,他簡單代入一番,也能夠心領神會孫權肯定會做出的決策:

局勢既然都緊張成那種地步了,不流血,又如何能安定下來呢?

在這樣稍有不慎,可能一步踏錯就萬劫不複的危險場合之中,若是孫策的遺腹子名義上也是“皇帝的兒子”,對於東吳的皇位有了繼承的序列。

那麼孫權那些個野心勃勃又手腕狠辣的子嗣們,到底是會先內鬥,還是聯手將“局外人”絞殺出局呢?

——要是那樣的結局真的發生,孫權又該怎麼麵對自己兄長的血脈可能斷絕的局麵呢?

所以是桓王,也隻能是王啊。

曹操輕輕合了下掌,權當對自己年輕對手的惺惺相惜。

能夠不為自己一時的感情所動搖,果斷實行被稱之以冷酷也並非沒有理由的決策。這樣的意誌力,不能成就一番事業,那才叫做奇怪吧。

【孫家最早的發家當然還是要從孫堅說起,或者說,從孫堅一輩的孫家宗室們開始說起。

在三國勢力之中,東吳作為一個最稱得上白手起家的政權,其最初的成立,就是以孫堅為首的孫家一輩人的聯合創業。

比如孫堅的大侄子孫賁,在他長沙起兵的時候就選擇辭去官職跟著他征戰輾轉;他的三弟孫靜,也在鄉裡集合了五六百人作為他的隊伍保障。

這就是孫家宗室始終在東吳政治

和軍事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一方麵能夠成為孫權托孤的重臣,一方麵又成為了東吳政治不安定因素的一大原因:

他們本身就是“開國功臣”

一樣,跟著孫堅從戰火裡走出來的東吳元老,而不是隻憑借血緣關係就得以占據高位,於是隨手就能輕易“削藩”

的對象。】

孫權的表情很平靜,甚至稱得上有點冷淡。

他早就對此心知肚明,還不需要後世人來一語道破才恍然大悟似的驚醒。

要不然他為什麼要在接過兄長位置之後不久,就完全顧及不上什麼血緣和輩分的問題,向著自己的姑表兄求娶自己寡居的侄女?

當然是因為他要拉攏徐琨,拉攏這個曾經跟著自己的父親征戰四方,立下赫赫戰功,手下勢力一度讓他兄長都忌憚三分的親戚。

而你說有不有趣,徐琨這樣的存在,宗室裡起碼還有著另外兩支,甚至還都和他成功結下了不小的梁子。

【這樣兄弟叔侄之間相對平等的關係,隨著孫堅鎮壓黃巾、討伐董卓、追隨袁術等擴大自身威信和實力的舉措,逐漸向著孫堅為核心的集團模式發展,孫堅一脈的話語權得到了加強。

可以說,如果孫堅沒有在36歲時就早早戰死,那麼孫家宗室的勢力理當是會被進一步削弱,進而使得東吳的開國更加“正常”的。

但是事情沒有如果,孫堅早逝,孫策作為他的長子和正統繼承人,當時都年僅十六歲,稱得上一句年少。

於是原本歸屬於孫堅的那部分勢力,事實上被孫家當時的頂頭上司袁術交給了孫賁,也就是孫堅那位跟著他征戰的大侄子進行管理。】

曹操:所以,原來在後世人眼中,孫賁是不出名到,必須要反複解釋身份是誰的那種存在嗎?

和孫賁其實是兒女親家,讓三兒子曹彰娶了對方女兒的曹丞相沉默了一會,回想起對麵在赤壁之戰之前,雖然不是由其本人,但其弟孫輔隱晦傳來的,想要以兒子為人質確保自身平安的交易。

曹操:想起來了,他確實值得後世人不認識他……(心情複雜)

突然感覺這個兒女親家結的有點後悔,當初嫁侄女也差不多,不應該挑孫策他四弟的。

應該換成他二弟才差不多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