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6 章(2 / 2)

演義裡麵寫孫策托孤這一段,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

實際上就很離譜,前後都是槽點。】

孫·終於知道演義說了些什麼·權:……

他無語地摁住了自己的額角,在旁邊周瑜同樣沒繃得住泄出的笑聲中,問出了自己發自內心的疑惑:

“寫的是挺工整的,但為什麼要把他倆主內主外區分得那麼清楚?”

不管是張昭還是周瑜,他們都稱得上文武兼通啊?就算張昭確實打仗沒有周瑜能耐,那也不是完全不摻和軍事啊!

冷知識:江東人才基本上文武兼用,甚至準確來說,沒幾個正統型純“文臣”的存在的。

“還有,”他麵容複雜地深吸一口氣,微妙的百感交集於肺腑,但為了就在旁邊的周瑜考慮,他最後到底沒直接說出口,隻在心裡默然:

他也不覺得那時候的公瑾已經能夠混上托孤大臣的位置了……

【孫策死的時候,周瑜還駐守在外地呢,哪裡來的托孤?

他之所以能和張昭共掌江東大權,實際上是因為在孫策死後,他回去奔喪的時候,第一個向孫權投誠,行了君臣之間的禮節。

他的權力從一開始就是孫權給的,是孫權決定的“內外不決都問周瑜”。

而孫策隻把自家二弟托付給了張昭,甚至是類似於劉備托孤諸葛亮級彆的全然信賴:

“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複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對,就是經典的,要是我兒子、啊不是,弟弟乾得不好,子布你就自己上吧這個話術。甚至還直接貼心地給張昭想好了萬一事有不順的退路。】

劉備,劉備此時也是默然的。

大家說的話都差不多,怎麼我這邊出的苗子,確實還不如我家丞相頂

替乾活得了。而對麵東吳最後的表現卻跟孫策隻是在意思意思客氣幾句一樣……

【這句話直接把張昭和孫權這對互相看不很順眼的君臣牢牢捆綁了幾十年:

孫權會因為張昭的固執和嚴厲,被煩到直接按著刀大罵“吳國士人入宮則拜孤,出宮則拜君”

“?_[]?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會說自己對孫權的嚴苛完全是因為“太後臨崩,呼老臣於床下,遺詔顧命之言故在耳”,言下之意完全是如果不是你哥你媽,我完全不想管你這樣的暴論。

孫權跟他發火堵門,他就在室內自己也砌土堵門跟主公杠上;孫權放火逼他,他就乾脆安然不動任由他燒,逼得孫權自己焦頭爛額把火滅了,站在張昭門口手足無措沒有台階下。

他倆之間的相處,如果用君臣的定義去看簡直不像話,所以連修史的一些人看了,都忍不住指責張昭倚老賣老,不像個臣子該有的樣子。】

“說的沒錯!”

聽著自己未來和張昭之間的相處,孫權感覺自己的額角青筋鼓鼓直跳。應和著天幕的發言,他心中的邪火也就更盛,於是皺著眉便忍不住破口大罵。

“所有的諫言我難道都要聽取嗎?難道不應該是采取其中合適有益的說法實施嗎?”

“哪有人竟然就因為自己說的話主公沒聽,就乾脆跟主公賭氣的?到底我是君上?還是他張子布是這江東之主啊!”

——看我哥把你給慣的是吧!

他罵得很辛辣,甚至在不熟悉的人眼中,完全稱得上暗藏殺意。可是一旁的周瑜卻不以為意,很平靜地任由孫權把心頭第一陣怒火宣泄出去。

他也就口頭上這麼罵罵得了……之後還不是和張昭要捏著鼻子湊合著繼續相處下去。

【但是他們每一次的衝突,結局是什麼呢?

是孫權會因為張昭提到兄長和母親的遺命,就忘記了所有的怒火,把刀一扔,兩個懷念舊日時光的人相對而坐,哭得嚎啕。

是孫權在張昭的門口站了很久,最後張昭的兒子們把他架起來送到孫權的車架上,孫權把他載著回宮,對著他深切反省完之後張昭就忍不住心軟,最後選擇重新上朝。

——說白了,張昭對於孫權,不管是哪一方都不認為他隻是個單純的臣子。

吳中甚至把他喊作“仲父”——考慮到孫權幼年喪父,孫策對他相當於長兄如父,張昭這個托孤地位,確實和諸葛亮之於劉禪差不離多少。

對於孫權來說,張昭保守、耿介,忠誠於他完全是因為他哥,說話又耿直地一點也不好聽,老在各種戰略上和他唱反調,心心念念都是孫策當初那句“緩步西歸”,因此在赤壁這種大事上麵都堅決選擇投降。

他當然不是孫權喜歡的那種臣子,一般當皇帝的也不會喜歡這種類型的臣子。

可是他代表著孫策對他的擔憂與關懷,代表著吳夫人對他的憐愛和憂慮,象征著孫權所眷戀的一切往日時光,在周瑜魯肅等人逝世之後,更顯得尤為珍貴。】

<hrsize=1/>作者有話要說

感謝在2023-07-0321:50:29~2023-07-0422:02:20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雪落霜如玉15瓶;小趣不成10瓶;秋思如晦5瓶;旺仔牛奶3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