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7 章(2 / 2)

【既然話都講到這裡了,我們乾脆把熙豐變法裡頭的科舉改革也說了吧。

怎麼說呢,宋朝這兩場改革,帶頭人物給出的方案多少都帶點理想主義的色彩。聽上去很讓人動容,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到底有一些虛無縹緲沒考慮好不夠“實乾”的地方。

王安石變法裡頭體現得比較明顯的是經濟政策的部分,慶曆新政體現的最明顯的就是科舉改革。

可能有人聽了前麵的話會問:

王安石變法,不也改了取士之道嗎?你為什麼不說王安石的科舉改革離譜呢?】

沉默的範仲淹,此時倏地抬起了頭。

他想知道,自己的後輩改革的時候,是怎麼避開他走的

老路的。

【那是因為王安石和範仲淹,對科舉考試本質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範仲淹理想主義地將其定義為——選拔人才的渠道。

他希望的是通過科舉考試,將世上所有的人才都籠絡到朝廷之中,達成一種“野無遺賢”的理想狀態。】

“荒謬——怎麼可以這樣評價範公?!”

有支持範仲淹的官員當場就變了臉色。

這句話表麵看上去沒什麼可以指摘的地方,好似還在稱讚範仲淹理想的高遠。

然而在座這些文人哪裡不懂這些文字底下的鬨劇。

野無遺賢——除了《尚書》中的原句,它更是唐朝奸相李林甫用以忽悠玄宗的鬨劇。

在這樣的語境中出現,更顯出微妙的諷刺。

但是被隱晦指摘的存在,範仲淹卻毫不在乎。

他隻專注地看著,看著天幕。

【而王安石卻不同。

他把科舉考試,當做一場淘汰賽。】

淘,汰?

神宗朝的官員俱是一愣,求知的目光齊刷刷望向了變法主持者本人:他們又不是王安石肚中的蛔蟲,哪裡能在對方還沒提出的時候就猜到他打算怎麼乾。

但是王安石閉著嘴,沒說話。

王安石:不確定,再看看。萬一未來自己改進了呢。(謹慎)

【從結果上看,兩人的做法好像沒什麼區彆:不都是選人嘛,選出一波優秀的人才啊?

然而實際上,王安石的認識才更接近於科舉考試自草創構想時期開始,最核心的目的——

太宗皇帝那句“天下英雄,儘入吾彀中矣”。】

【人才有很多。

王安石是人才,但是司馬光、張載、蘇軾、蘇轍等等,所謂保守派的人物,就不是人才了嗎?

當然是啊。哪怕後者和前者的政見針鋒相對,也不妨礙後者中的人物,名聲同樣彪炳千古。】

冷不丁被點名的司馬光,此刻卻怔住了。

感覺到自己的背後,保守派官員的眼神幾近灼熱到實質,他卻沒什麼回頭麵對的欲望。

和王安石本人神交已久,知道對方是個實打實的品格高尚的君子人物,對此懷揣著不少好感的司馬光,反複地將那句話看了幾遍。

司馬光:不是,怎麼我成保守派了??

我也很希望能夠變法的啊!我也希望大宋能夠變得更好的啊!

我憑什麼反對介甫啊!

【但是這些人才,這些反對王安石實施新政的人才,難道會是王安石所需要的嗎?

——當然不是啊。

不是,那就得被淘汰。

這就是為什麼,王安石的科舉改革一定要搭配三舍法,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搭配那本他自己編撰的《三經新義》。

這是第一層的篩選,目標是篩選出和自己目標觀念較為一致的人群。

至於人才選拔?

提拔中下層官吏中真正的實乾人才去啊?

不會吧不會吧,不會真的有人指望,讀聖賢書能培養出什麼絕世人才出來吧?不會真的有人指望這些進士,仿佛我們現在在象牙塔中養出來的愚蠢得清澈的大學生,能有什麼特彆優秀特彆突出的實乾本事吧?

王安石可是個考中第四名之後,卻不屑於留京參加入館閣的機會,直接要求上頭把他外放去地方的人誒!】

範仲淹:……

這……

因為出身寒門,所以壓根沒想到科舉考試考出來的進士中也許有不少隻會讀書的範仲淹:。

大意了.jpg!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