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6 章(1 / 2)

蘇軾愣住了。

年輕的,還沒經曆過宦海浮沉,因為出眾的才華為文壇前輩所愛重,哪怕陸續經曆了母喪父喪的打擊,對於自己仕途的未來尚且保存著一分最初的天真的蘇軾,第一次被現實揭開了他眼前那層薄紗,將官場的冰冷與殘酷赤/裸裸地展現在他的麵前。

用他血脈相連,相依為命的弟弟,和他真誠相交,惺惺相惜的朋友,做了衝突最血淋淋的案例。

他的手忍不住微微顫抖起來,在蘇轍和章惇兩個當事人,默契地不曾對視,反而朝他投來的目光中,怔然著。

事情怎麼突然之間,就變成了這個樣子呢?

蘇軾茫然無措,被提前了幾十年爆發出來的衝突,此刻被交付到了這個沒有被時光和歲月打磨掉身上青澀的青年人手上,於是換來的,是比幾十年後的他自己還要更為痛苦的掙紮。

是,也許提前了幾十年,沒有那什麼烏台詩案的危難援手,蘇軾和章惇之間的感情,還沒能深切到原來的深度,他也許可以比未來的自己,更痛快地站在弟弟的那邊。

——但是他是蘇軾啊。

是那個真性情的,始終對世界懷揣著一顆赤子之心。也許有時會洋洋得意口出狂言,說一些很明顯是在吹牛的暴論,也許有時會意氣輕狂指點江山,乾出一些以文人價值評判天下的錯事。但到了最後,滿世塵埃終究不能玷汙他理想和心性純粹——赤誠到可愛的蘇軾啊。

你讓他如何,在朋友和兄弟之間,那麼果決地做出抉擇呢?

蘇軾眨著眼。

隔著時間長河,冥冥之中他和多年後的自己達成了情感上的一種共鳴。那是左右為難,被世事和政治漩渦裹挾著的掙紮、無奈、和痛苦。

他突然就想起來後世人之前的話,被百官齊心協力仕途否決的,批判的,因為顛覆著在場官員共同利益,而被斥責為妖邪蠱惑人心的言論。

——對啊,文人,為什麼不可以隻是當個文人呢?

他和章惇之間的交情,為什麼一定要摻雜著黨爭的衝突,為什麼一定要舍棄一方而附和另一方呢?

【我們不知道蘇軾在知道自己弟弟給了自己好友政治上的致命一擊的時候,心裡應該是怎麼一種想法。

是驚愕嗎?是不解嗎?是痛惜嗎?

我們從利益毫不相關的後世人的視角,當然可以想見蘇軾那樣一個人,在一母同胞的弟弟和患難與共的好友之間的掙紮,看見他在元佑年間屢次請求外放的痛苦內心。

他沒辦法做出選擇,於是他隻能閉嘴,在日益偏執的□□中,尋求著一條逃避的路徑。

但在章惇的眼中,蘇軾最後還是沒有為他辯解上哪怕一句,默認了自己弟弟對他的指責,無聲認同了他應該被貶謫放逐的命運。

——對於章惇來說,這就是背叛。

蘇轍上書五天後,章惇被貶汝州。】

蘇轍看著兄長臉上那陌生的茫然和掙紮,默然垂下了眼。

他從很早的時候,就認清了兄長和自己的不同。

同樣是科舉考試,蘇軾是因為蓬勃的才氣而為歐陽修賞識,天授的才華隻要稍微拂去美玉上的塵埃,自可光芒萬丈,引來眾人目光。

而蘇轍雖然同樣名列前茅,但是科舉自定製以來二年一設,五甲之位聽上去好聽,在官場之人眼中不過浮生一粟,等閒視之。

他沒有蘇軾那樣天生的、外放的、奪目的耀眼的資質,於是中第後,他自己沉默著給時任樞密院太尉的韓琦寫了一篇乾謁之作。

“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辨,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遊,而後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這是實話,作為文壇盟主的歐陽修,哪怕他實際上身材算不上高大,甚至還有點近視和齙牙,但在作為學子,仰慕其文名的蘇轍眼裡,秀偉二字稱讚的是他灑脫的氣質。其後的篇幅,更是親眼目睹後,一時的心向往之。

天下文章聚乎此也——在這個時代,除了歐陽修的身邊,還能有誰配得上這樣的讚譽呢!

而這樣的文壇魁首,一眼相中了蘇軾。

當天才陰影中的人物,對心性而言確實是一種強烈的磨礪。

蘇轍有時也挺佩服自己,畢竟多年相處下來,旁觀過不少在蘇軾麵前自慚形穢,而他捫心自問,壓根沒想過嫉妒親哥這種事情。

畢竟他們從一開始就走在的是不同的道路上——蘇軾想做的是歐陽修,是以才氣冠名一個時代的存在。

而蘇轍向往韓琦。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而轍也未之見焉。”

所以當幾年後的製科考試,蘇軾輕鬆地宣泄才華考中第三等,“為百年第一”的時候。蘇轍卻甘願走上一條肉眼可見更為坎坷的道路。

麵對已經五十二歲的仁宗皇帝,為了讓他不要對政事感到有所疲倦,蘇轍大膽地極力講述著政事的得失,堪稱激烈地評議起朝廷宮禁之事。

他甚至做好了自己因此被黜落的準備,最後才知道在司馬光和蔡襄的力保下,他竟然還能被列入下等。

蘇轍安靜地撫摸著他的袖口,感受著布料在指腹間摩擦的感觸。

從那一刻起,蘇轍就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未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