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5.周老七筆記(2 / 2)

買活 禦井烹香 6857 字 6個月前

實際上,賺頭仍然是有的,而且並不少,這些菜蔬種起來是不費什麼事的,從前不多種,隻是因為沒有人能吃得完,那麼,除了那些適合做鹹菜的菜蔬之外,其餘菜蔬多種了也沒有用,就算是能積鹹菜的菜蔬,因為鹽是難得的,因此也不必多重,就是這樣,每年都還有吃不完的菜隨手扔,或者是拿去喂雞喂豬的。

至於說進城賣菜,那個量實在不能說多大,總之不便之處實在很多,城裡要吃鮮菜的人還特彆少,一千個人裡,大概三四百人吧,其餘人要麼根本吃飯都是對付一口,能把主食吃飽就不容易了,要麼自家裡有田莊,用不著去外麵買。三四百人的量,算下來,城郊十幾戶菜農就足夠供應上了,這樣隻要稍微離城偏遠一點的農家,根本就沒有多種菜的動力。

可現在,城裡用菜量比以前是增加了十多倍,人們的日子好過了之後,首先就是要在飲食上找補,而以前吃自己農莊的那些人,現在也沒有莊子了,一些可吃可不吃的人家,受了報紙上健康宣教的感召,知道自己原本吃菜的數量不夠,也開始大量買菜,這麼此消彼長一下,大家都開始種菜,幾乎是不愁銷路,又因為路修好了,還有專門的菜販子拉車到地頭來收,自家隻要播種施肥,扒出來稱重就行了——再配合田師傅,把每年套種菜蔬,‘元素歸還’養田的計劃那麼一規劃,家家戶戶都發覺,這種菜的買賣實在不差,本來是為了肥田種的,怎麼都是種,種出來的菜,哪怕十斤一文錢,不也猶如白得的一般嗎?至於說那點體力,他們實在覺得都不該算入成本裡的,因為體力就不值錢!

自然了,菜價十斤一文錢,那也是誇張了的,到了豐收期,三四斤一文錢是很正常的,大白菜一畝地就能收個兩千多斤,這裡就是四百多塊錢了,收完了之後,翻地種一茬大豆,到開春大豆收了,地也肥了,又可以種田……

一畝田以前就一季的莊稼,能出息多少?在買地這裡,南方是雙季稻再加上同時期套種的大豆,犄角旮旯的地方拿來種菜,一年至少三收。到萊蕪,一年就一季主糧了,那就是紅薯、土豆、玉米和白菜蘿卜大豆換著種,各地的村老還爭相托關係,從買地找田師傅回來給他們設計‘菜譜’,看一年的作物該怎麼搭配怎麼種,才能把地越種越肥。豐收期的蔬菜,窖藏一些,一些賣給菜販子,菜販子這裡四斤一文收了,一部分拿去曬乾、醃菜,一部分進城叫賣,還有一部分就運到海邊,賣給海邊的船販,三斤、兩斤一文的,船販這裡,一斤一文錢賣給過往的商船,他們也是大大的有利。

所有人都是賺的,就是船客也不虧那,你說在海上漂泊了這麼多天,一文錢一斤買兩斤大白菜,就是水洗了生切著澆點醬油醋,那也覺得爽口去火不是?當然周老七等人吃的是官船的飯,不用他們自己出錢,可就是在普通旅客來說,這也是最合適不過的。因此,凡是繁華港口附近,種菜養豬養雞這些‘農副產業’也很發達,光是做船販一年都不少賺,百姓的日子可不就越過越好了,他們又怎麼不求新求變呢?——這些新型的產業,可都是利啊!

周老七這裡,得了船員的指點,知道了其中的彎彎繞繞,也是大為感慨,在筆記中仔仔細細地記敘下了這個現象的前因後果,當然也免不得再發表一通‘到了實地才有實在感想’的感想,最後忍不住還是加了一筆,【最讓人大惑不解的是買地的西瓜——怎麼這樣的甜!這個瓜的品種真是猶如仙瓜一般了,而且,這瓜在山陽道怎麼能這麼大!我買了一個瓜,甚至有半人高,一個瓜就足夠一船人大快朵頤了!】

雲縣的瓜雖然也有,但卻沒有山陽道的瓜這樣大,且便宜又新鮮,周老七覺得和北方的瓜比,南方的瓜有點‘水’,同時他也震驚於萊蕪港人口的繁多,【萊蕪道附近的人口比武林港還要多,甚至在海邊有一個巨大且紀律非常嚴明的帳篷區,裡麵也住滿了人。北方人口已經稠密到這個地步了嗎?一開始我非常震驚,連衛拉特兩個王子都受到震撼,他們說在入關之前,一輩子也沒看到過這麼多人聚在一起的場麵,甚至連牛羊都算上也沒有這麼多。】

這無疑是推翻了周老七對北方的固有印象的,也讓他大惑不解,不過,他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緣故:萊蕪是整個北方最大的集散港口,所有北地流民都會被疏導到萊蕪沿岸,組織南下,所以不單是萊蕪港人口多,從萊蕪到之江道,這一條線的流動人口都非常的多,倘若不知道緣故,難免就要生出誤會,瞠目結舌了。

【實際上,這條線路的人越多,越是說明北方的境況不好,產生了大量的流民,而內陸的人口是呈現一個越來越少的下降姿態的……】

周老七在筆記本裡記下了原因,並寫出了自己的疑惑,【萊蕪這裡到底運走了多少流民,內陸的人口現在到底有多少?我們從獅子口上岸後,應該就能有答案了,獅子口的人口是絕對不會少的,但是出了獅子口到盛京,這一路上應該就不多了,這裡經過了多年的戰事,要恢複起來不容易,可能從盛京到建新的話,三四天看不到人將成為常態吧】

在這行筆記下麵,他隨意地寫了幾句零散的感想,【才不到九月,早晚就很涼了,我衣服帶夠了嗎?】——此外則是大量的拚音,拚音明顯分為兩種語係,周老七是抓住機會在學習建州土話和衛拉特的韃靼土話了。

船到獅子口之後,他們下船運貨,一路走到盛京,路上的人口密度和周老七的判斷是相吻合的:獅子口很繁華,但出了獅子口,住戶就明顯少了,這裡經年戰亂,農耕基本荒蕪,一些有耕作痕跡的地方,至少都拋荒了十年以上,現在也還沒有恢複的意思,村落很少,裡麵的人也不多,隊伍要獲得補給就很困難了。主食必須得自帶,配餐倒是還好,艾黑子他們一幫人下了船上了陸地,就是一條活龍,隨時都能去狩獵,肉食反而常有,不比在船上差許多。

等到隊伍過了盛京(很小的城市,人也不多,都是兵,明顯在恢複之中),重新進入買活軍的地盤,往建新而去時,周老七的筆記不再如之前十幾天那樣簡短了,這一天他記載了一條長長的觀察日記,同時在第一句後頭打了好幾個問號。

【奴兒乾都司的住民比我想得要多得多了……這裡已經是大關外了,按說應該是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

【可是,這兒的人怎麼這麼多???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在小冰河時期,還往北走,自發地跑來開拓一年有半年大雪封山的遼東呢???】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