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第四十二章(1 / 2)

彆人都不清楚老祭酒為何明著和自己親家對著乾, 丞相卻是心知肚明。這不是大義滅親,完全是他那個孫子自己造的孽,還拖累了全家。

老祭酒本來想著托人找丞相,讓自己女兒和離後, 再反悔,將那畜生的證據爆出來。

再者說, 他手中的也不是證據, 證據還在廠衛督主的手裡。那就不是他反悔的問題,他隻要在之後助力讓那小畜生去死就行。

可是, 楚決明暗示皇上是知情的,可以通過他向皇上, 要一份聖旨,將他的女兒摘出來,還是個好名聲, 對他的女兒好。

老祭酒一下子就動了心, 他當然是希望自己的女兒出來後能少受到一份傷害。

聖旨也能讓他的女兒多份護身符, 隻要丞相不傻, 就不可能對他女兒不利。

更何況, 他的女兒早就和他們暗中溝通好了。

早在朝堂上揭露前,他的女兒就借著去雲佛寺求子、求長輩平安的說法,脫了身, 不再是處在危險的地方了。

因此, 沒有後顧之憂的老祭酒, 就做出了彆人眼中做出驚人之舉, 在朝堂上跟丞相的人明著對著乾。

而且,老祭酒深諳打蛇不死反受其害的道理,他看上去是個老實人,卻不是迂腐的家夥。除了在朝堂上的比拚,那在市井中的流言,也有著他的一份推力。

他心知自己踏入了一場巨浪中,那是皇帝為了削減丞相勢力的一次洪水。

為了陛下的麵子,也為了局勢好控製,同為文官中的老資格,他,就是和丞相打擂台的最佳人選。

都快退休的人了,既能報仇,又能為以後的天下穩定做份貢獻。老祭酒感覺自己的身體重新煥發了新春,好一場挑戰,他接下了!

在皇宮中的楚文正,寫好允許呂方氏和離的聖旨後,本應該是很清閒的坐觀虎鬥的。有著給力的下屬,他隻要關注大局就行了。

可他知道,有著太後的存在,他是清閒不了的。

收到木香的來信,楚文正當然同意了。他本來就想著,這多事之秋,將妹妹藏好,免得太後找她麻煩。這下還有美酒和其他好東西,簡直是白撿的便宜。

就是,太後的舉動。楚文正都想將自己也送往決府了。

本來還封鎖了一兩天的消息,楚文正清閒了一下。

可當太後知道自己的父親被閉門思過,自己的侄子事發被抓進了大牢,就開始找楚決明。她當然知道自己的父親不會有大礙。

就希望他網開一麵,侄子隻要留下一條命就行。

一哭二鬨三上吊,楚文正算是體驗了個遍。原本也是個大家嫡女的太後,發起瘋來也是無師自通。

可楚文正沒有動搖,處死是不可避免的。

儘管太後拖延了好些天,中途還試圖派人去救自己的侄子,在相關證據到位,刑部複查無誤,呂成業與葉乞被火速判了刑。

古代時,人們觀察世界規律,認為春夏之時,是萬物滋生的季節,而秋冬則是肅殺的時候。秋分之後,萬物開始蕭條,隆冬殺氣已至,正是問斬的時候。

他們敬畏自然,因而認為人的行為也應該與自然相應和。

法律演變到後來,就明確提出了,除謀反、謀大逆【見注1】等罪大惡極的罪人,會被皇帝下旨即刻處死外,被判死刑的,皆要等到秋後問斬【注2】。

而像呂成業和葉乞這種人販子的行為,主犯是要淩遲處死的。

而在楚朝,也有著木香原來世界的古代類似的思想。

同樣也以自己利益為重的思想,扭曲了聖賢的話。比如木香上輩子的世界,孟子說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但聖賢是有後麵的話的,卻因與自身利益不大,被世人丟棄,最後誤解。

全句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注3】

後,一說後代,二說身為後代應儘的義務。聖賢原意可沒有那麼狹隘。

不管怎樣,以往的朝代就這樣有了這樣的規定:被判死刑的人販要是還沒有留後,有妻子的人,聽妻入獄,沒有妻子的,由家人送進女子到獄中,直到女子受孕才送出牢房。

那時候犯人才會在秋時問斬。這件事和死前做個飽死鬼的措施,是死囚最後享受的兩種人世溫情。

可有個朝代的人,硬是拖了兩年,女子都沒有懷孕,他也一直沒有死去。最後被憤怒的百姓上告,才被砍了頭。自那以後,聽妻入獄這件事就不被允許了。

太後本來之前拖延的時候,也想過這個措施。

可一來此舉早已廢除。二來,大家都知道她的侄子不舉了,他的妻子與之和離的一個原因便是這件事,人儘皆知的事,怎麼會同意等他有了後代再處死。

知道這個消息後,太後才明白為什麼自己的侄媳婦一直沒有身孕。還有,她的侄子為何性情那樣扭曲,多少是那種事造成的。

侄子自己前途一般,又不能有後代繼承,光耀門楣,讓他揚眉吐氣。這在大家的觀念裡,就是絕了後。

一時之間,太後更是悲痛,心疼自己的侄兒。

可她沒想到,彆人何其無辜。無後豈能怨他人,將自己的缺憾用暴力紓解在他人身上。就算他無後,可能是他自暴自棄的理由,卻決不是傷害彆人的理由。

性情的扭曲,又哪是一日之寒。

不正確的指引、教導,而是遙遙的寵愛、近距離的瞧不起,任你百般不樂意,恨鐵不成鋼,也是枉然。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