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舉世皆濁(2 / 2)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名號響亮,其實不隻袁氏,家族中連續幾代都有三公的世家不在少數,隻是那些家族黨錮之禍後大多避世不出,隻有袁氏依舊風光。

——博愛容眾,無所揀擇;賓客入其門,無賢愚皆得所欲,為天下所歸。【6】

隻這一句就能看出,朝廷官員皆世族中出,世族之間姻親、師友聯係千絲萬縷,牽一發而動全身,桓帝時過於寵幸宦官,未必沒有世族、外戚權勢太大,皇帝要借宦官之手打壓世族、外戚的原因。

世家和宦官本是對立,但是事無絕對,也不是所有的宦官都對世族懷恨在心,桓帝時中常侍袁赦大權在握,又深得皇帝信任,這位袁太監琢磨著他姓袁,汝南袁氏也姓袁,一筆寫不出兩個袁字,互掐多沒意思,強強聯合才是正經。

宦官當道,被宦官盯上的世家絕大部分都是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他們有皇帝當後盾,再囂張跋扈也沒人能管。

袁赦主動示好,當時為袁家家主的袁逢沒做反應,倒是袁隗和他一拍即合,有袁隗在袁家轉圜,袁太監成功上了袁氏族譜,汝南袁氏也從宦官的打擊名單中單獨拎了出來。

有中常侍袁赦在皇帝身邊吹耳旁風,袁隗早早就當上了三公,隻是那時候汝南袁氏的名聲不怎麼好就是了。

天下世族都在和宦官鬥死鬥活,你袁家身為中原世族,轉頭卻跑去宦官那邊去了,你們對得起德行高尚、品行傲然的先祖嗎?

罵聲激烈不妨礙袁氏借此機會更上一層樓,對世家而言,家族存亡大過一切,雖然原煥對袁隗這個叔父感官不太好,但是在這件事情上,袁隗的做法無可指摘。

族譜掌握在族長手中,沒有原主父親的同意,袁隗再怎麼願意和宦官搭上線,袁赦的名字也上不了袁氏族譜。

桓靈年間,清流名士被迫害的太多,性情剛烈者幾乎無一幸免,碩果僅存的士大夫逃亡隱居,他們都不是傻子,皇帝將他們視作眼中釘肉中刺,他們也不會上趕著送命。

世家大族為了自保,願意和宦官交好的不隻汝南袁氏一家,潁川荀氏也是如此,荀氏八龍荀二龍荀緄令兒子荀彧娶中常侍唐衡之女為妻,同樣是為了明哲保身。

對他們來說,保全家族最重要,家族被謔謔沒了,名聲再好也沒有用。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7】

世家大族在兩次黨錮之禍中損失慘重,縱然後來黃巾之亂興起,靈帝唯恐黨人與黃巾一同作亂而大赦天下,免除黨人因親屬師友關係連坐的禁錮,士人之中願意忠君的也沒有多少了。

尤其是親身經曆過黨錮之禍的老一輩名士,或明或暗都在推著漢室往絕路走。

皇帝在沒事兒的時候能把世家大族往死了打壓,有事兒了又想讓他們為朝廷效力,世上哪兒有那麼好的事情。

關係遠的暫且不提,隻說荀彧的六叔、袁璟小家夥的外祖父、大漢司空荀爽荀慈明,這位為躲避第二次黨錮之禍隱遁漢濱十餘年、後被董卓強行征召入京的碩儒大家,所著書籍裡或多或少也帶了些推翻漢室的苗頭。

漢室從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搞了個君權神授,皇帝代天受命,上頭還有個可以壓皇帝一頭的“天”。

天子無道,百姓沒辦法和天子作對,頭頂的老天卻可以名正言順的教訓這個不孝子。

董仲舒提出皇帝代天受命,如何解釋這個所謂的“天”,自然是儒生士大夫說了算,桓靈二帝把世家大族得罪的死死的,等到漢室傾頹,隻要能拉攏住士人,代天受命的是不是大漢並不重要。

連廊下,披著厚厚鬥篷的青年緩步走在其間,步履緩緩格外賞心悅目。

原煥不擔心將來,如今做通荀彧的思想工作,也不太擔心現在,畢竟經過了兩次慘絕人寰的黨錮之禍,士人不循正道是為了保全自己,是為了拯救天下,天子不行仁政,理應退位讓賢。

需要解釋一下,這話不是他說的,而是曆代儒生說的,自從天下獨尊儒術,儒生地位大為提高,一旦皇帝不得人心,就有儒生上書要皇帝退位讓賢。

從漢武帝後期,到漢昭帝、漢宣帝、漢哀帝……大漢的皇帝幾乎都收到過催他們退位的上書,到漢平帝時實在不得民心,上書催他退位的士人數不勝數,漢室宗親扛不住壓力,最終隻能任儒生榜樣王莽被推上帝位。

如果王莽後期的騷操作沒那麼多,而是想法子解決當時的朝廷弊端社會矛盾,後來光武帝能不能成功上位誰也說不準。

東漢自光武帝開國對世家儒生就不怎麼友好,畢竟前麵剛出了個被天下士人推舉上去的王莽,沒有哪個皇帝願意頭頂一直懸著刀。

所以光武帝登基稱帝後讖緯之學很快興起,神化劉姓皇權,將儒學發展為儒教,奉孔子為教主,不給儒生解釋天意的機會,以此來斬斷士人借天意來推翻皇帝的可能。

朝廷變成外戚和宦官的天下,士人被打壓的抬不起頭,好不容易起來了一段時間,又趕上了黨錮之禍,這倒黴勁兒也是沒誰了。

原主娶了荀爽之女,對荀爽的學說很是了解,荀氏八龍在經學上成就不小,中原一帶跟隨他們學習的不在少數,荀慈明隱居十餘年著書立說,文章裡對漢室的態度不算太隱晦,荀彧身為荀爽的侄子,不可能對叔父的學說一無所知。

所以他一直覺得,荀家出了荀彧這麼個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的清正君子有點奇怪,像荀攸那樣平淡對待改朝換代才正常。

亦或者是他之前想的那樣,荀彧攔的不是曹操加九錫,他攔的隻是曹操倉促間加九錫。

時間推回關東聯盟時,袁紹和韓馥商議另立劉虞為新君的事情不是秘密,如果不是劉虞死活不願意當皇帝,現在天下就是長安有小皇帝幽州有新皇帝,變成兩個皇帝並存的局麵。

從擁立劉虞為新君的事情中就可以看出來,不隻袁紹,天底下其他牧守也都沒怎麼將皇帝放在眼裡,荀彧在那種情況下還願意投奔袁紹,心裡即便對漢室有敬意,也不會尊敬到用性命維護漢室正統的地步。

隻是倉促暴露心思容易落人口實,與其被天下人群起而攻之,不如徐徐圖之。

當然,如果朝廷做的太過分,讓天下人都覺得他們是受害者,反抗朝廷是不得已而為之,那情況就要另說了。

大漢十三州,除了關中全都脫離了朝廷的控製,有些州郡耐著性子做足麵子功夫,任命官職的時候願意上表朝廷,有些甚至連麵子功夫都不願意做,想乾什麼就乾什麼,儼然已經是當地的土皇帝。

彆的地方都不願意聽話,隻有冀州一州朝廷給什麼要什麼,彆說彆人覺得王司徒薅羊毛可著一隻羊使勁兒薅的嘴臉麵目可憎,他自己都覺得他們是冤大頭。

溫順的小綿羊被欺負狠了,不願意再被欺負了,在朝廷想薅羊毛的情況下提出拒絕,怎麼看他們都是有理的一方。

不管怎麼樣,隻要牢牢占據道德的高地,以後寫檄文開罵戰他們也不會落下風,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於民之憂樂,他願意為百姓吃飽穿暖而努力,朝廷願意嗎?【8】

誰說諸侯和朝廷作對必須被扣上謀反的帽子,他偏要讓天下人都覺得他才是名正言順的那一方。

作者有話要說:原*小白花*煥:無辜.jpg

——————————

【1】《三國誌·荀彧傳》注引《彧彆傳》:鐘繇以為顏子既沒,能備九德,不貳其過,唯荀彧然。

【2】《三國誌·荀彧傳》

【3】《孟子·儘心》

【4】《上韓太尉書》:蘇軾

【5】名詞解釋:黨錮之禍

【6】《三國誌》裴鬆之注引《魏書》:自袁安以下,皆博愛容眾,無所揀擇;賓客入其門,無賢愚皆得所欲,為天下所歸。

【7】《孟子·離婁下》

【8】黃宗羲: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於民之憂樂。

【注】關於兩漢時儒家相關的看法,取自陳啟雲先生的觀點。:,,.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