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童年(3)(2 / 2)

落難情緣 洪門十一少 7604 字 5個月前

燈籠是人們用來照明的燈具。

過去,在春節、元宵節、中秋節、婚禮、入夥、成人、添丁等喜慶日子裡,燈籠被人們大量使用,上至地方官員下至普通的黎民百姓,無一不崇尚燈籠的文化,家家戶戶都喜歡掛花燈。

花燈,代表著吉祥如意。

新州民間有首描寫燈籠的歌謠流傳甚廣:

燈籠會,燈籠會,燈籠黑回家睡。

擔燈籠,照舅父,舅父躲在門後邊。

西瓜燈,南瓜燈,大街小巷挑籠燈。

踢一腳,踢兩腳,我的燈籠壞不了。

逛過花燈會後,接著,又到了正月十五鬨元宵。

正所謂“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鬨元宵,在民間各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習俗。

花燈會結束後,接著,又到了熱鬨非常的鬨元宵節。

小惠能惠能的家鄉鬨元宵的方式最為流行的是“燒大炮”。每年從正月到二月,各村輪流燒炮,可以說“燒大炮”的日子比過年初一還熱鬨。

“燒大炮”,當地人稱為搶花炮,在新州古已有之。

小惠能惠能聽娘親說:“她小惠能時候年年都去看“燒大炮,我們村燒大炮之日,也是祭神之時。村人以雞、豬肉,生果為祭品,用之拜祭先人和土地。土地,又稱土神、土地公、社神、社主公。”

《公羊傳》記載:社者,土地之主也。土地之名由此而來。

土地神是守護地方之神,司職保護一方平安之責。

土地負載和生長萬物,勞苦功高,人們拜祭它,一方麵是敬仰、崇拜和感謝之情,另一方麵也是借此祈禱未來消災除疾、福運雙至、風調雨順、生活富美之意。拜祭完先人、土地神,接下來就是燒大炮了。

民間傳說,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誕辰,這天人們用齋果、清茶,整肅衣冠參拜玉帝。

規模較大的祭祀,還要設立祭壇,拜祭時燃放鞭炮,敲鑼打鼓,奏起音樂,吹響喇叭,場麵十分熱烈。

拜祭結束後,還要舉行“上刀山”、“下火海”、“搶花炮”等活動。

所謂“上刀山”,就是爬木製刀梯,梯上安裝若乾把特製的刀具。

“下火海”,就是在地上燃燒炭火,赤腳從火上炭上走過。能“上刀山下火海”者,象征勇敢、頑強、不畏艱險,也寄托人們消除災難的願望。

“搶花炮”則是事先把炮圈裝進炮銃,點燃後彈起的炮圈從高空落下,人們爭搶,寓意搶到好運。

奪得者所在的村子,更是將炮圈視作聖物而悉心供奉,說是可以庇護族人,確保村民平安,日子越過越好。

每年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置辦家宴,招待外嫁女和其他親戚、朋友。

辦家宴也不複雜,一般有雞鴨魚肉,再炒上幾個菜即可。如香菇、竹筍、西蘭花、荷蘭豆、菜心、酸菜、茨菇等。

“酸”,粵語方言與“孫”同音、帶芽茨菇等暗喻子孫滿堂,丁財兩旺。

燒大炮的地點選擇較空闊的田間,中間搭個高台,找根木頭或竹竿豎起,在遠一點的地方,豎著一根帶滑輪的長竹竿,專門用來燃放鞭炮的,周圍彩旗飛揚,十分氣派壯觀。

人們從四麵八方趕來,團團圍成幾層。

在這一批批、一撥撥的人流中,既有前來助陣的,也有前來觀看搶花炮的,再加上十裡八鄉的湊熱鬨的村民,如此“大陣仗”,真正是盛況空前。

到了“燒大炮”這天,村裡各家的親朋好友,再加上十裡八鄉的湊熱鬨的村民,場麵頗為壯觀。

下午3時30分,燒炮開始。

花炮是統一製作的。

燒炮時,先把炮圈(用金屬或藤條製成)裝進炮銃。

隨著指揮者一聲令下,司炮員用香火點燃炮銃,旋即聽到“轟隆隆”的巨響,炮圈騰空而起,隨即又從空中落下。

搶炮者先是目不轉睛地望著空中,待炮圈落下的一刹那,人們一擁而上。

搶得炮圈者,高高舉起後,彆人就不得再搶奪,勝利就屬於他了。

得主會迅速跑到炮主那裡,領到一個大紅包。

在所有燃放的花炮中,以頭炮最為隆重,奪得者不僅受到人們的尊崇,本人也以此為榮,預示著一年行好運。

燒完大炮後,搶花炮活動便進入尾聲。

待圍觀的人群散去,主持人繼續組織隊伍,敲鑼打鼓,吹奏喜樂,抬著掛著炮圈和鏡屏,送到頭炮奪得者家中。

奪得者則需在3天後,殺雞拜祭天地和先人,再把鏡屏和炮圈送回村裡,由德高望重的長者保管,留待來年繼續循環使用。

至此,燒大炮活動才算結束。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