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佛緣(下)(2 / 2)

落難情緣 洪門十一少 6886 字 5個月前

“當然行!你們聽著,行奉受信,喜歡大皆,說所佛聞……”於是,惠能果真從後麵倒過來將《金剛經》背誦一遍,並且背誦得一樣的流利順暢,這更令金台寺全寺的和尚從老至少的嘴巴全部都合不攏,對這個打柴仔全都心悅誠服。

釋慧大師右手輕捋著下巴的短須,眼睛怔定地望著麵前這個打柴仔,禁不住情思萬千:金台寺的一般和尚,對這些經文,要念讀幾十遍才能記熟。自己在東禪寺曾得五祖指點,修行不淺,但一段經文也要十多遍才能記熟背誦出來。而這個打柴仔竟然在一無佛經可看,二無名師啟迪的情況下,僅旁聽幾遍就能背得如此滾瓜爛熟。

新州,樹木是多麼的平凡;溪水,是多麼的平凡;來來往往的芸芸眾生,又是多麼的平凡。但是麵前這一個打柴仔,卻是一個奇才,一個曠世奇才,一股熱潮衝擊著釋慧大師的心扉,一種冥冥的感知緊緊地攫住了他。

釋慧大師在沉思良久後,向惠能道:“你彆老站在破壁外麵啦,還是進寺來吧。”

“好。”惠能雙腳輕輕一蹬,矯健的身軀便似狸貓般躍了進來。釋慧大師揚起手中經書,問道:“你能背誦出這經文,真不簡單,你家中有人會念經嗎?”

惠能如實地回答:“我娘親經常在家念經。”

釋慧大師:“你娘親也念經?”

惠能講述道:“她在家從小也念一些經。但與師父相比,可謂相距十萬八千裡。我即使念出經文來,但卻是不懂經文的意思。祈望師父給我指點指點。”

釋慧大師見惠能態度誠懇,便略作釋義:“‘金剛’者,是不壞之喻;而‘般若’者,是智慧之指;‘波羅蜜’者,到達之意;而‘經’者,即道之指,行之謂也。”

“啊,原來金剛經是指這些。”惠能似乎明白了許多,他拉著釋慧大師的袍袖求懇道,“大師你的道行真是高。”

釋慧大師謙遜地擺了擺手:“老衲的道行並不高,我的師父才是宗師哩。”

惠能:“你的師父是誰人?”

“弘忍大師,他是禪宗五祖。”釋慧大師原來出生於東禪寺,是五祖弘忍大師的弟子,講話時充滿了虔誠景仰的語調,“以前的佛祖都極力推崇《楞伽經》,而五祖弘忍大師卻更多提倡我們讀《金剛經》。”

惠能問:“那兩種經有什麼區彆?”

釋慧大師:“楞伽宗的‘明心見性’論,體現在《楞伽經》裡,它認為要為善終生,苦修才能夠成佛;而海派涅槃宗的‘頓悟、漸悟’之說,濃縮在《金剛經》中,它認為世間萬物都是虛幻不定的,對於世界中的一切不可過於執著。”

惠能的心弦一動:“禪宗五祖如今在哪裡?”

釋慧大師手指北方:“蘄州黃梅縣東禪寺。”

惠能:“東禪寺是不是很大?”

“晤,”釋慧大師點了點頭,“寺裡的僧眾有八百多人。”

惠能感到驚訝:“啊,一問寺院裡有八百多人,這可比我們整條夏蘆村的人還要多呀!裡麵的高僧一定很多吧?”

釋慧大師以讚歎的口吻回答:“的確很多。他們對各種經典的參悟程度比老衲深得多哩。”

惠能:“師父,勞煩你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經義向我解釋一遍。”

“好。”釋慧大師把《金剛經》的經義略略解釋一遍。

聽著,聽著,惠能仿佛被釋慧大師領著步入佛祖的殿堂,眼前騰起了燦燦的光華和五彩的祥雲。

聽罷釋慧大師釋義後,惠能感慨良多地說:“啊,如果我能到東禪寺,親耳聆聽五祖的教誨,那該多好!”

釋慧大師由衷地:“我看你有非凡的佛根,如果矢心向佛,今後必成正果。”

惠能引頸而問:“師父可有虛盲?”

釋慧大師誠摯地:“老衲相信自己的老眼並未昏花。你的前景,我隻是憑著自身的感覺而得出。正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經義所喻,世間萬物無有自性,空幻不實,故此,對現實世界應無所執著。你真的有誌佛門,北上參禪,我們金台寺可以資助你盤川。”

“多謝師父。”惠能高興萬分。

釋慧大師挪前一步,對著惠能臉色莊重:“出家人既要看破紅塵,戒酒戒色;又要矢誌不移,潛心苦修,才有可能得成正果。”

“石頭雖硬,滴水可穿!”惠能的態度十分堅決。

釋慧大師想了一下:“不過,出家當和尚,一入空門,終生所歸。此事必須征得家人同意才行。你可有妻房?”

“沒有。”

“家中尚有何人?”

“僅有慈母在堂。”

“如此說來,你是獨生根苗,與母親相依為命。她肯讓你北上嗎?”

“事在人為。我會說服她的。”

惠能與釋慧大師話彆,急匆匆地趕回家中去。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