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第 154 章(2 / 2)

因為聊到這次鄉試的考官啊、考題啊,周圍的人便也紛紛摒住呼吸細細聽著。墨珣能看到幾個考生微微探過了頭,仿佛都在側耳傾聽。

不過這位監生所說“策論題是皇上親自出題”,其實並不是什麼特彆稀罕的事。宣和帝若是一時興起,還會親自主持殿試。

“其他的呢?”旁邊排隊的考生忽然出聲。

“什麼?”

“其他考題是哪幾位大人出的?”

“這……我哪能知道?”就算真的知道也不會說的。鄉試期間最忌諱的就是傳謠,萬一他因為傳謠被捕,那他的仕途豈不就止步於此了嗎?這名監生想到了這裡,也覺得自己有些多嘴了,而他也不大想跟不熟識的人聊天,便也噤聲不談。

墨珣在府衙門口站了足足有一個半時辰,中途還從越國公府的護衛手裡接了些乾糧用了,這才輪到他到衙役與官兵跟前去取考引。而墨珣的家狀又與彆個懷陽城的考生不同,審核他的家狀用的時間又比彆人長了一些。

等到回府之後,趙澤林便再三交代,讓墨珣一定把考引與家狀放好。墨珣畢竟經過了這麼多次考試,自然也是知道的,將這兩樣東西放在漆奩之中,又放在衣櫥裡。他還在漆奩外頭糊了張紙,上頭寫著“考引”,免得到時候倫沄嵐又要問,倒不如擺在一些青鬆雪鬆能瞧見的地方,也好讓他們安心。

開考前幾日,許多考生前往孔子廟上香,祈求自己能夠中舉。倫沄嵐也想帶著墨珣去一趟,便將自己的想法對墨珣說了。墨珣覺得上香祈福什麼對自己來說或許並沒有什麼用途,但為了讓倫沄嵐心安,要去就去了。

墨珣在徽澤大陸時,偶爾下山幫助凡人,也會人立長生牌位或是當作天神供奉。但他本身其實感覺不到彆人究竟在求什麼。不過,按照他這段時間在凡間生活以來對凡人的了解,大概儘是一些求財、求官、求好運,求姻緣、求生子……吧。

等拜過了孔子之後,秋闈也開始了。秋闈一共考九天,每三天一場,且都要提早到入場準備,考試結束後亦需要在考場多呆一日與所有考生一同出場。

墨珣在越國公府護衛的護送下,前往貢院參加鄉試。

第一場考試的“四書”考的是《大學》,要求考生寫出自己對於《大學》中句子的見解。一共五道題,每題最少要寫兩百個字。當然,若是當真隻寫兩百,恐怕直接就會被閱卷者丟至一旁。而卷紙則有框定,字體大小也有定製,所以很容易一目了然。

第一場的考題,其一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二為“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三為“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四為“無情者不得儘其辭,大畏民誌”;五為“不出家而成教於國”。

首句直接作為第一題,而“明德至善”作為《大學》的核心思想,又出現在了此句之中。《大學》為“初學入德之門也”,而《大學》的宗旨則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墨珣拿到考題之後,先思考,之後才研磨,最後將草稿紙攤開在桌案上。

《尚書·鹹有一德》中將“明德”指一德,在於弘揚一心。在道家看來,“明”乃是天賦予人的一種覺悟。明者,理明透徹心自明;“德”則存在於萬事萬物之間。

而“親民”一說則有兩種解法:一為親近臣民百姓;二為“新”民,即摒棄糟粕,去惡從善。“止於至善”,從字麵意思來說便是“應當在純善麵前停止”。

善與惡並不是完全的對立麵。老子的《道德經》中提到“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即善人可以作為惡人的老師,而惡人則可以成為善人的借鑒。而一個人的“善”,是要從利他性上體現的:若是無法將廣大群體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那也稱不上“善”了。

“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止,必止於是而不遷②”。“大學”又被稱為“博學”、“大人之學”,這就要求一個人通過不斷地學習,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從而達到至善而初心不變。

《論語》有雲:“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荀子·修身》中也有一句“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都是要求人要“敏而好學,見賢思齊”。

墨珣將幾個句子先寫到了草稿紙上,這才開始組織用詞,在卷紙上謄抄一遍。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