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第 170 章(2 / 2)

殿試一甲有三名,也就是民間所說的狀元、榜眼和探花。“一甲”一般會直接從會試的前十名士子之中產出,而除卻這三名一甲之外,餘下的七名便是二甲了。

而殿閣在挑出了前十名的卷子之後,剩下考生的排名對他們而言也就沒那麼重要了。畢竟隻有一甲會被留在京裡,餘下的要麼參加庶吉士考核進入翰林院實習,要麼就被安排到地方當官。再加上,殿試沒有“落榜”一說,隻要能夠參加殿試,那便於進士等同。是以,除了會試前十名之外,其他的很多舉人隻要通過了會試之後便開始放鬆下來了。

大多數時候,殿閣挑出的前十名甚至都沒有逐一經過皇帝的批閱:殿閣所遞上去的卷子會被擺在禦案之上,被擺禦案最上頭的,自然就是殿閣大學士們定下可被判定為一甲的卷子,而內監也是將試卷按照殿閣呈上來的順序轉交由讀卷官朗讀。待讀卷官朗誦完畢,皇帝若是一時興起,也會逐個翻閱。待到殿閣認定的“一甲”三名的卷子朗讀完畢,如果皇上興致不退,那自可繼續讀。如果皇上不欲再聽,那麼適才讀過的這第一、二、三名便已是板上釘釘了。

卷子朗讀完畢之後,讀卷的官員會再次把試卷交還給皇帝身邊的內監,並由內監放回到禦案之上。此時一應殿閣與官員隻需要靜待皇上欽點出一甲的前三名了。

至於剩下的那三百多張試卷,則根本沒有機會出現在宣和帝麵前。餘下的試卷由其他的閱卷官、評卷官進行評判、分類。數名閱卷官同時閱卷,在卷子上標記圖樣、戳記,按照記號的多寡給定名次。等到所有的試卷都被評判完畢,閱卷官便會把試卷轉交到殿閣,再由殿閣判定二甲、三甲。

殿閣拿到了閱卷官的試卷,基本不會再去翻閱,隻會根據閱卷官的評判去定下二甲、三甲。畢竟時間緊急,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在一天之內完成。名次定下了之後,殿閣還需要在當天將黃榜填完了,再轉呈給禮部……

禮部的官員拿到了黃榜之後會差人將傳臚大典所需要的進士服裝預先送到每個進士的手中,因此參加此次殿試的貢士們在傳臚大典之前便會得知自己的名次。不過隻要黃榜還沒有張貼出來,一切皆有變數。所以請宴一類,一般都是在傳臚大典過後進行的。

殿試閱卷雖囫圇吞棗,但畢竟有所根據:因為“貢士名錄”經曆了長達半個月的閱卷,由閱卷官仔細,仔細篩選出來的。而這些貢士,能夠從數千、數萬名考生中脫穎而出,也證明了他們才學非凡。所以,殿閣才會直接在會試的基礎上加以排名。

殿試答題需要考慮的因素也很多,否則墨珣也不會在進殿的時候就先看殿內負責此次殿試的官員究竟是何許人也了。看見了考官,再憑借著越國公與倫沄嶽對自己說的一些朝堂上的事,很容易就能聯想到他們各自的政見。隻要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觀點自是有備無患。

墨珣決定先從大體上寫起,最後再少少地提上一句“對外擴張”的話。他從皇帝自身的品質著手,再提到選賢任能與教化百姓一說,由大及細擴展開來。

“人主之道,靜退以為寶。不自操事而知拙與巧,不自計慮而知福與咎。③”沒有哪個皇帝會事事親力親為,哪怕最後會得到一個兢兢業業的名聲,要做到事無遺漏又談何容易?所以才要有臣子來輔助。群臣各抒己見、各司其職,而皇帝隻需要根據朝臣所言加以判斷,

“群臣陳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責其功。”做皇帝需做到公正、賞罰分明,不能因為親疏遠近就厚此薄彼。

緊接著,墨珣又提到了政體,提到了王朝的政權組織形式。

君臣君臣,本來就是相互呼應的,隻說“為君之道”而不提“尚賢使能”未免太過偏頗。像宣和帝這樣,沒有到過地方上的皇帝,臣子們便是他的耳目。而他所頒布的政令亦需要臣子們去推動和施行。百姓會誇皇帝賢德,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臣子做得好。若是皇帝說賑災,但臣子卻貪汙舞弊,那又怎麼會有百姓的安居樂業呢?

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④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⑤。

在稅收方麵,墨珣提到“王者之法:等賦、政事,財萬物,所以養萬民也⑥”。要從客觀實際出發,根據各地方上的實際情況擬定征稅的額度。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論。

至於宣和帝想要擴張版圖……墨珣又以荀子言論為例,提出“天下無王,霸主則常勝矣”這一觀點。

等第一題寫完,墨珣才得以抬起頭稍稍晃動了一下略微僵直的脖頸。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