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第 82 章(2 / 2)

他隻下令讓百姓內遷,後續的安撫工作做了嗎?

不安排內遷的百姓,讓那麼多沿海百姓背井離鄉流離失所,百姓會對朝廷有好感才有鬼了,本來不想和鄭氏勾結的在他的一通騷操作之下也想和鄭氏勾結了。

隆禧知道遷海令的來龍去脈後特意去問了他們家三哥,可惜他哥當時也是個小孩兒,隻知道沿海一帶不少地方官上疏請求取消遷海令,不過都被鼇拜給壓了下來。

鼇中堂給的理由非常簡單,他覺得遷海令有效,雖然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但是正是因為遷海令禁止百姓和台灣那邊有交往,才使得鄭氏內部頻頻出亂。

要是沿海的百姓不斷的給台灣那邊供給糧草,這些年也不會有那麼多鄭氏降將渡海歸來。

鼇拜的這套說辭可以說服很多人,朝中大部分人都覺得通過禁止百姓出海來打壓台灣鄭氏很有成效,那些因為遷海令不得不流離失所的百姓在他們眼中都不算什麼。

遷海令之後,朝廷下令在遷界之處築造墩台,五裡一墩,十裡一台,開挖界溝設立木樁來區彆內界外界。

墩台裡麵是百姓住的地方,墩台外麵的房屋道路全部夷為平地,還在遷界之處派重兵設防,無論什麼人,隻要沒有官府的命令,敢越界隻要被抓住就是處斬。

建造墩台和開挖界溝都需要人,朝廷下令界內未納入移民的百姓服勞役,以責任製的法子製定他們去哪個地方造哪個墩台。

因為乾活的都是服役的百姓,所以不算人力的花銷,可是即便如此,每建一處墩或者台隻材料都要花一二百兩銀子。

隆小禧後來算了一下,五裡一墩,十裡一台,從山東沿海到廣東沿海,還沒算出後麵有多少個零他就自閉了。

難怪民間反清複明聲勢浩大,他要是沿海的百姓,他也反清複明,這是人能乾出來的事情嗎?

那不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那是傷敵人一個指甲蓋然後捅自己一刀子。

從南宋開始,沿海和江南就是貿易最發達的地方,朝廷下個遷海令簡單,一紙文書下去毀的是沿海一帶數百年來的家底。

都說打仗的時候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遷海令一下去,沿海一帶不會比打仗好哪兒去。

難怪後來會有什麼閉關鎖國,原來根子在這兒呢。

台灣又不是隻能和他們這邊通商,鄭成功、鄭經又不是傻子,沒法和江南沿海通商他們不會去其他地方嗎?

台灣的土特產那麼多,他們又有商船,東洋、南洋那麼多小國哪兒不能去,何必一棵樹上吊死?

隆禧自閉了好幾天才緩過來,然後就去打聽沿海一帶現在是什麼情況。

正好兩廣總督周有德回京述職,他是又裝乖又賣萌才換得留在禦書房旁聽的資格,結果問完之後又自閉了。

周有德是個性情中人,他回京述職本來就要提海禁和遷海令的事情,複命回話的時候說的有理有據,被小阿哥詢問後,發現阿哥爺聽了他的回話滿眼痛惜,一時隻覺得遇見了同道中人,差點在禦書房裡大哭出聲。

他身為兩廣總督卻隻能眼睜睜看著沿海的百姓背井離鄉艱難度日,心中的淒苦豈是旁人能理解的?

沿海一帶貿易發達,遷海令一下,海禁一出,商船漁船都不讓出海,商人還能換個地方從頭開始,那些世代以捕魚為生的漁民離了海怎麼活?

遷海令本意是禁止鄭氏和岸上的百姓聯係,他不否認那樣做的確有一點作用,但是現在,山東、廣東沿海的商船儘數被毀,沿海一帶空無一人,海上賊寇猖獗更加不得安寧。

台灣的地理位置在那兒擺著,他們不和那邊通商,那邊就和倭國、暹羅、安南通商,商船來來往往絡繹不絕,台灣也有足夠的耕地可以養活百姓,鄭氏依舊可以自給自足。

這麼一看,遷海令耽擱的隻有他們的沿海百姓。世世代代憑海謀生的百姓離開故土倉促奔逃,無處可去無家可歸,離開他們的漁船後連謀生的手藝都沒有。

朝廷要是有足夠的救濟糧食來安頓那些百姓也就罷了,可是官府沒有糧食,那些沒有謀生手藝的漁民隻能餓死,這是皇上願意看到的場麵嗎?

廣東、福建兩省因為遷海令荒廢了無數良田,漁民無處謀生,鹽場無人打理。福建那邊有那麼多上好的鹽場,百姓卻無鹽可吃,如此一來豈能長久?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海禁不能再繼續下去了,遷到內陸的百姓也得讓人家回去,鹽課、漁課、商稅……這一樁樁一件件,這些年來損失了多少,皇上您掰掰手指頭算算啊。

周有德一個人說的時候能繃住表情,架不住旁邊有個七阿哥情緒飽滿給他作配,兩個人一替一句,說到最後就抱頭痛哭了。

周有德哭他無望的前途,七阿哥哭他們飄搖的江山。

皇帝也想哭,他不用掰著手指頭算,隻聽周有德哭訴就能想出朝廷這些年究竟損失了多少銀錢。

遷海令和海禁影響的不隻兩廣,浙江、江南、山東、福建,南方大部分省份都有波及。

荒廢的良田,歸零的商稅、流離失所的百姓、越發不可收拾的亂軍……

再不恢複沿海民生允許複界,不光台灣無法收複,沿海一帶的百姓也都要造反。

同樣是在□□的問題,鼇拜等人說出來是一個模樣,周有德說出來又是一個模樣,康熙知道他們說的都有道理,同時也打定主意以後多聽聽各地總督巡撫的彙報,不能隻待在京城閉目造車。

對此,周有德周大總督有話要說。

但是他不敢說。

好在他的嘴替七阿哥幫他說了出來,“鼇拜他懂個屁的民生!”

然後,七阿哥就被皇帝關起門來教訓了。

康熙不是隻聽一家之言的人,周有德哭的再慘也沒有用,那些話忽悠他那沒見識的弟弟還差不多,到他耳中他頂多信三分,具體情況怎麼樣,還得他派去的人回來才知道。

不過有一點說的沒錯,遷海令的確弊大於利。

朝廷要平定台灣鄭氏,但是不能拿沿海百姓的生計當代價,即便開了海禁能讓鄭氏多囂張幾年,隻要百姓的日子好過也就值了。

他一直以為民間反清情緒那麼嚴重是入關那些年殺戮過重的緣故,現在看來,有錯的不隻是老祖宗,還有他們自己。

康熙是個行動力非常強的皇帝,聽完周有德的述職之後立刻召集文武大臣商量開海禁和取消遷海令的事情。除此之外,還要儘快恢複沿海百姓生計。

沿海一帶因為遷海令折騰的不輕,稅款可以減免幾年,是三年、五年還是十年由戶部根據不同地方受災嚴重程度來擬定。

之前讓百姓遷到內地的時候,留在原地不能動彈的房屋被焚毀殆儘,戶部還要另外拿出銀子來讓他們重新蓋房子。

算了,這錢從私庫裡出,就不動國庫的銀子了。大冬天的不適合長途跋涉,正好戶部趁這個時間算算要花費多少,來年開春好把事情安排下去。

康熙自己的數算學的很好,估摸著能算出大概需要多少錢,過年的時候翻了翻私庫的賬本,悲從中來抱著他們家小弟就是淚淹紫禁城,生生把七阿哥哭的把他的零花錢也貢獻出來才止住眼淚。

現在的七阿哥已經不是以前的七阿哥,他的零花錢不光有內務府發的分例,還有宮外幾間廠子的收益,宮裡除了皇帝數他最有錢。

鼇拜不肯占他們小阿哥的便宜,雖然廠子的工匠和管理人員都是他安排的,建廠子的地和銷路也是他安排的,但是主意是他們小阿哥出的,收益自然全部歸他們小阿哥所有。

皇上讓二阿哥管了間廠子,為了避免他們七阿哥長大後羨慕上麵的哥哥,他就早早把廠子給他們小阿哥準備好。

鼇中堂說話算話,說不要就不要,即便後來偶然間知道廠子的收益遠遠超乎他的想象也隻是揪掉了兩撮兒胡子,一邊肉疼一邊念叨不能占小孩兒便宜。

不占便宜的結果就是,所有的錢都被皇帝給“借走”了,或者說征用更加合適。

隆禧拿著玻璃杯子摞著玩,一邊玩一邊吐槽,“二哥你知道嗎,我長那麼大從來沒見過三哥哭成那樣,腦子一片空白,等我清醒過來的時候賬本已經到三哥手上了,你說我是不是被他下降頭了?”

總不能是他被哭懵了吧?

那會兒哭的也不是他啊!

作者有話要說:康熙:謝謝讚助!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