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綠色金條(1 / 2)

在關陽與關曉軍的一再鬨騰之下,本來不同意兩人買冰棍兒關雲山最好還點頭同意了兩人的懇求,又跑去縣城為兩人批發了一箱子的冰糕。

關曉軍這次學乖了,跟姐姐關陽在田野的條條小路中找了一個四通八達的十字路口,然後將冰糕箱子放在了樹下的陰涼處,兩人就開始了吆喝。

這個十字路口,全村的人,基本上有三分之一的人乾農活的時候,要在這裡路過。

因為這條路比較平坦,又很寬闊,村裡趕車拉麥秸的人,都願意走這條路,哪怕是繞遠道,也比在崎嶇的羊腸小道上一路戰戰兢兢要好。

路上行人多,關曉軍嘴又甜,冰棍兒雖然賣的沒有前天多,但賺的卻並不比前天少,因為他這次不買一送一了,最多兩毛錢三塊,再多就不給了。

這樣一來,姐弟倆就有了空閒時間了,關陽乾脆拿來小板凳,蹲在地上寫作業,而關曉軍則捧了一本從父親床頭拿來的《濟公傳》進行翻看。

一個六歲的小孩竟然看起了大部頭的,這讓路過的村民嘖嘖稱奇,不過大家都認為關曉軍隻是在翻看書裡麵的插畫,肯定看不懂裡麵的文字。

彆說這些村民這麼想,就連在關曉軍身邊的關陽也是這麼認為。

她都已經上了三年級了,現在也隻能勉強看一些小作文,再長一點的,看著就有點吃力了,關曉軍如今才六歲,連一年級都沒有上,字兒都不認識,怎麼可能看得懂那麼厚的書?

她也當關曉軍隻是拿著書玩兒,還囑咐關曉軍道:“這書你彆弄丟了,媽媽還要留著剪鞋樣兒呢!”

盧新娥不識字,對書籍從來不怎麼愛惜,有時候給關陽姐弟做鞋子的時候,就會隨手從關雲山的床頭拿出一本書,撕下來幾頁比著孩子的腳丫子剪出幾個鞋樣兒,然後對照著鞋樣兒為姐弟倆做千層底兒的布鞋。

關雲山的好幾本書都慘遭盧新娥的“毒手”,變成了缺頁少碼的殘本。

關曉軍此時手中的《濟公傳》,這本書封麵的後頁也已經不翼而飛,被盧新娥給剪了去。

在八十年代的時候,全國的圖書市場陡然火爆了起來,精神上極度貧乏的知識分子,對書籍有一種瘋狂到極致的渴望,無論什麼書,隻要有字兒,那就能看。

走在路上,偶遇幾張帶字的殘紙片,他們都能從地上撿起來看完才扔掉。

當時的新華書店剛剛開張賣紅寶書之外的書籍時,整個書店都被擠得水泄不通,就是農村鄉鎮上的書店,也有不少人勒著褲腰帶花錢買書看,這是一個對精神食糧極為渴求的年代,全國書店的書基本上都賣瘋了,就連朱光潛關於文藝的學術論著都被賣到了脫銷的地步。

直到八十年代中期,這種買書的浪潮才漸漸的平穩下來,但喜歡看書,喜歡,喜歡名家名著,這種傳統卻一直流傳了下來,直到兩千年後,網絡文學的興起,傳統書籍的銷售才漸漸衰落,電子成了時尚,網文成了最大的文化載體。

關曉軍此時手中的《濟公傳》就是在八十年代的一批文學作品中比較通俗的一類,主要是針對深度不夠的大批人群,這些書也可以看做是當時的評書藝人整理出來的評書話本,然後經過一些作家們的潤色加工,直接刊行麵世。

這樣的評書話在當時有很多種,《隋唐演義》、《趙匡胤演義》《嶽飛傳》《明英烈》《三俠五義》《十二金錢鏢》《濟公傳》等等作品,基本上都是評書藝人口語化形式的作品。

此時光關曉軍家裡,單單關於濟公的作品就有《濟公傳》《濟公外傳》《濟公後傳》《濟公後傳續》這麼一大套作品。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