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準備出行(1 / 2)

李保金遠在山西的建築工地打工,卻一直關注著三弟的高考。

他和三弟上的是同一所高中--孔家店高中。雖然經過改革合並,但他上學時的老師還在這所高中任教。高考結束後,他給曾經的班主任張國文老師打過一次電話。

張老師告訴他:“你弟弟的學習成績屬於上等,不過咱這農村高中與南城、北城的高中沒法比,咱們成績好的學生隻相當於人家中等水平。你弟今年夠嗆,再複讀一年,明年至少能走個大專。”

木蘭縣自秦朝設縣,縣治一直就設在古黃河邊。因為該縣南北朝時期出了一個替父從軍的女英雄,從此舉世聞名。1855年清朝鹹豐年間,黃河改道,該縣失去水運便利,逐漸衰落。1954年,縣城南遷至隴海鐵路沿線的新址,老縣城就被人稱為“北城”,新縣城被稱為“南城”。孔家店高中就處於南北城之間,也成為兩城爭奪的對象。

木蘭縣原來每個鄉鎮都有一所高中,甚至個彆村,自己也辦了高中班。因為教育水平差距很大,縣教育局對高中進行了改革重組,以隴海鐵路線為界,道南道北各保留三所高中,縣高中作為重點高中獨立存在。

孔家店高中是一所由道北5個鄉鎮高中重組的農村高中,老師集中選拔以後,教學水平仍然難以與處於老縣城的古城高中相匹敵,與處於縣城的縣高中更是相差十萬八千裡。

但寒門仍可出貴子,1983年,理科班孫武可同學就考入了蘭州大學,人稱“孫大聖”,確實給學校、校長、老師爭了光。1984年,學校又放了一次衛星,一下就考上23名大學生,坐上了商丘地區農村高中的第二把金交椅。楊長江校長因此一下子就成了地區人大代表,披紅掛彩去地區開會,很是風光了一陣子。

出成績是好事,但應了那句老話“人怕出名豬怕壯”。1984年9月,秋季新學期剛開學,學校幾名骨乾教師就不見人影了。後來得知,語文王國強老師被調入縣高中,數學劉先進老師被調到古城高中,英語崔流利老師被調入縣教研室。

於此相對應,學校看好的幾名成績好的複讀生,也沒來報到。

麵對教師骨乾的調走、複讀生的流失,楊校長心急火燎,急忙找到縣教育局。

在局長辦公室,楊校長一惱,對著馬大力局長就拍了桌子,揚言要撂挑子不乾了。

馬局長趕緊滅火。又是表揚楊校長的勞苦功高,又是好言安撫,讓楊校長顧全大局,站在全縣的角度去看問題,替他這個局長想一想。最後,幾乎拉下臉要發火,這才平息這場風波。

孔家店高中自此開始走下坡路。1985年,高考成績慘淡,全校上榜學生下降一半。李勃所在的文科班,62名學生畢業,縣裡舉辦高招預選,隻有19名學生拿到全國高考的準考證。高考成績出來之前,班主任彭雲生老師組織報誌願,也不免唉聲歎氣。全班19名全國高考生,隻有齊文靜一人估分高於本科線,有2人可能在專科線徘徊,中專能走五六個就不錯了。成績發布,結果更慘,除齊文靜以外,全部在專科線以下。李勃的成績名列第二,也比大專線低了兩分半。

彭老師把李勃叫到辦公室,非常遺憾地說:“李勃啊,你是我的高徒,這次語文沒考好,是不是作文寫跑題啦?”

“彭老師,我覺得不是跑題,主要是今年的作文是根據所給的材料,要求給《光明日報》寫信反映環境保護問題。這種題型咱哪訓練過,再說我在家也沒寫過啥信,更彆提反應環保問題的信呀!”李勃還想辯解一番。

“好啦,憑你的成績,上個好中專是有把握的。你回家等通知吧。”彭老師還想見彆的同學就把李勃支走了。

李勃自高考一結束,第二天就扛起鋤頭下地乾活了,不是老師通知,他根本不想再進校門了。

在家乾農活,也是輕車熟路,但也沒有忘記打聽同學們的消息。他聽說,齊文靜考上了河南大學,讓彭老師很是欣慰;元洪濤和張發堂誌願報的好,通過降分被商丘師專錄取為大專生,彭老師臉上才有些笑容;李勃等6名同學走了中專,已經讓彭老師心滿意足了。

李保金的進門,讓李根全和三兒子都吃了一驚。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