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1 / 2)

公元前506年!

“報,蔡國、唐國使者求見大王!”

一位信使向吳王報告道。

聽到這話,孫武怕吳王闔閭因為蔡國和唐國實力小而小覷它們,立馬在一旁解說著。

“蔡國唐國雖小,但是戰略地位極其重要!”

“與之結盟,可以避開楚國重兵把守的正麵。”伍子胥也是在一旁幫襯道。

“恭喜大王!吳國伐楚之時到了!”伍子胥和孫武兩人齊齊恭賀道。

“兩位將軍,請隨我迎接!”吳王堅定的說道。

蔡國使者過來,就是向吳國求援了的,因為楚國攻打蔡國,蔡國國小,害怕被攻破。

而唐國則是不堪楚國欺淩,想著和吳國共抗楚國。

之所以兩國都找吳國,一個是因為吳國強大,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吳國也和楚國有仇,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所謂合縱連橫就是如此道理。

吳國也是想要這個結果,有了蔡國和唐國介入自然是極好的。

吳王沒有立馬答應下來,而是看了一眼旁邊的孫武和伍子胥。

確認過眼神,是對的人!

得到了肯定之後,吳王也就更有信心了。

“吳國願與蔡國以及唐國共伐楚國!”吳王擲地有聲的說道。

“共伐楚國!”

“共伐楚國!”

唐國和蔡國使者自然是跟著應和道。

達成盟約之後,吳國就為戰爭動員,因為一開始就有所準備,之前幾年就是為了討伐楚國而準備。

現在抓到了機會,自然一切都很快準備完成。

吳王親率水陸精兵三萬多人,任孫武、伍子胥為將,對抗楚國二十萬大軍。

此戰是自商周以來,規模最大、戰場最大、戰線最長的一次著名戰役,史稱“柏舉之戰”。

因為有了蔡軍和唐軍的引領,吳軍直插楚軍後方,可以說在眾多戰場屢戰屢勝,在柏舉吳軍迎戰楚軍主力大獲全勝,既而揮師而進,勢如破竹,五戰五勝。

“現在我軍已直至楚軍國都郢都,請大王下令攻取郢都!”

“攻取郢都!”

孫武和伍子胥在一旁彙報戰果,現在已經來到了郢都,吳王等著這天已經很久了。

聽到兩人建議,自然是發布命令攻取郢都。

一番刀兵戰,攻下了郢都。

“柏舉之戰”一改此前戰爭約定日期,一戰既見勝負的傳統模式。

連續作戰、運動殲敵、出奇製勝,體現了上兵伐謀,避實擊虛等兵法謀略。

“柏舉之戰”以少勝多,是一次革命性的飛躍,它成為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一個裡程碑。

經過這樣一場決定性的戰役,吳楚之間近百年的戰事基本平息。

孫武和伍子胥是著名的軍事家、謀略家,兩人的聯合,有如此的戰果也在情理之中。

但也在情理之外,畢竟是三萬人打敗二十萬大軍,這可以說是奇跡。

兩人知兵也會用兵,同時還知道百姓之苦,不會疲憊百姓,自然是戰無不勝。

在攻破了楚國郢都之後,孫武並沒有讓士兵們騷擾百姓,更沒有做出屠城以及‘打’婦女的事情。

還特意宣布了禁令,不得褻瀆楚國宗廟,不得燒毀百姓房屋,不得掠奪百姓財物,不得……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