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軍花了好久,才漸漸從混亂中恢複,並且執行張任的命令,但這個過程中,損失已經不容小覷。
張任懊悔不已,內心暗暗自責,心如刀絞:“我怎麼就沒想到,在城角堆太多的士卒,會被敵軍用投石機針對,唉,也怪敵人太狡詐,居然反應這麼快,怕是早就想好了要算計我!張飛和魏延攻堅時,戰術怎會如此敏銳?”
原來,攻守雙方都是聰明人,所以很快就想明白這一幕慘狀的原理了。
後世的城牆,為什麼要修角樓?就是因為城角被攻擊時,左右兩側城牆的火力很難支援到角上,所以要防守好城角,就唯有在角上屯駐重兵,確保防守火力密度。
或許有人會問,沒有角樓的話,就在城牆角的頂上密密麻麻站滿人,放箭丟木石,不也一樣有效嗎?造個角樓,可以集中站位的人數,也沒多太多啊?
這個問題,就是忽視了直接站牆頂和站樓裡的防禦力差距。
真實的古代守城戰爭,城牆頂上的士兵密度,不可能跟影視劇裡那樣站滿人的。
那樣的話,守城方的掩體優勢根本就發揮不出來了,跟進攻方對射也占不到多少便宜,最多就隻是個居高臨下的落差動能優勢。
真實的古代守城戰,牆頂的弓弩手站得比較稀疏,基本上是一處女牆垛堞背後最多掩蔽兩名弓箭手,平時絕不露頭,射箭也是靠垛堞背側的傾角交叉斜射,很少有對著正麵的敵人放箭的。
這樣才能把城池的掩體效果發揮到最大,所以城才那麼難攻。
有角樓的情況下,首先角樓上下能有好幾層,每一層都可以開射擊孔窗,這樣單位長度城牆能堆疊的弓弩手數量就多了好幾倍。
其次角樓的下麵幾層等於是有頂的,不怕從天而降的拋射箭雨和石彈,所以裡麵藏兵再多再密集,也不會被大範圍殺傷。
但漢朝的城池還沒有角樓,張任因為臨時被迫往城角堆疊了大量的兵力,垛堞不夠用了,站在空地上的士兵也無法阻擋從天而降的攻擊,傷亡速度自然暴漲了十幾倍,讓他根本頂不住進攻方的遠程火力。
真實戰爭可不是打《帝國時代4遊戲,隻要弩兵往牆頂一站,直接獲得“被遠程攻擊時扣血減免50%”的BUFF。隻要你不是站在垛堞後麵而是站在空地上,一毛錢BUFF都加不到的。
雙方都熟知這個時代的技戰術優點、弱點。法正還如此了解張任,也了解綿竹的城防特點,以有心算無心,饒是張任再擅守,也不得不著了道兒。
被法正這麼一壓製,張任再也不能高效破壞魏延部的挖土、運土了,城頭的弩手密度也銳減,也無法快速重新修複堆高城牆。
相比之下,魏延這邊卻是龍精虎猛,再接再厲,又在後續環節創造了兩個小驚喜——
魏延見挖下來的土往回運不容易、難以清理出挖掘場,就又多投入了幾輛木驢車,推上去後跟前麵的車首尾相接,形成了一條硬木坡頂的甬道,長達十幾丈,直接連接到乾涸的護城壕工地上,把牆根和城壕連在一起。
然後,魏延派出的挖牆兵,就直接通過暗道,把多出來的土方倒到尚未填平的壕溝裡,如此也算是一種“一舉而三役濟”了。既破壞了城牆,又用破壞城牆產生的廢土填平了壕溝。
如此攻防消耗了兩天,張任守衛的氣勢越來越弱,弩兵和輔兵也不肯再用命。被敵軍投石車反複消耗,士氣幾乎接近崩潰。
到了臘月二十四這天,城牆再次塌陷了一大段,城角的牆外側幾乎形成了一道陡坡。
法正跟張飛魏延合計了一下,覺得再想徹底挖塌耗時太久,而且越往下挖,上麵能塌的已經塌得差不多了,直接土方作業量也會越來越大。
所以,張飛和魏延也隨機應變,再次派上了雲梯和葛公車,通過已經被徹底填平夯實的城角壕溝,直臨已經矮了一小半的綿竹城西南角,發動了全麵強攻、總攻。
張任還想靠著弩兵死守,但進攻方的投石機以“徐進彈幕”數次勾引,砸得守軍根本不敢露頭,也不敢在一個點上集中太多兵力。
最後,魏延的部曲在數輪血腥衝陣後,終於在城角的牆頭站穩腳跟。雙方經過一個下午的激烈搏殺,張任漸漸不支。
雖然城裡還有上萬士兵,但他知道敵人沿著城牆頂部一點點推進、奪取各門,都隻是時間問題了。而且敵軍始終留著南門沒有圍,就是要打擊守軍的士氣,讓他們絕望之際不敢困獸猶鬥。
張任還在猶豫要不要棄城突圍時,綿竹城的南城門卻被部下私自開了。
數以千計的守兵似是知道城池不守,直接在負責南城樓防務的都尉帶領下,棄城逃跑了。
張任眼看大勢已去,也隻能周罵幾句,暗恨自己治軍不嚴,也想辦法逃亡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