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7章 泄密事件(1 / 2)

“還有什麼嗎?關於這位範安達先生?”

迪恩巴奎特非常了解自己的偶像,幾乎不假思索的說道,“範安達先生還學過象形文字,發表過許多關於重大考古發掘的報道。

借助於科學儀器,他推斷1910年代出土的一個所謂四千年前埃及墓穴碑銘,其實是一件贗品,這一事實後來被古埃及學家所證實。

此外,範安達還駁斥了關於泰坦尼克號不會沉沒的斷言,並促使他的手下趕赴現場報道這次海難——這是一個世界性的搶先發布新聞的範例。

另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範安達甚至給自己配備了軍事地圖,並從中查找戰鬥線索,他竟然預見了後來的幾次重大戰役,並提前指派他的記者實地采訪。

《紐約時報》在範安達先生領導下的這一時期的新聞報道在業界一枝獨秀、無與倫比,也為日後時報的卓著聲望貢獻良多。”

斯皮爾伯格點了點頭,換了個話題,“《紐約時報》成立上百年,多次參與到重大的曆史事件中,你能舉幾個例子嗎?”

迪恩巴奎特攤開手,“當然,就拿《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為例,當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該案的判決堪稱美國新聞史上裡程碑式的判例,由此確立的‘實際惡意’原則事實上導致美國各新聞媒體在批評國家公職人員方麵獲得幾乎不受限製的特權。

1960年,《紐約時報》刊登一則廣告,譴責南方幾個地區對黑人平權運動的壓製,並且指責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的警察執法不公。

蒙哥馬利市的公共事務專員沙利文提起訴訟,認為廣告侵害了他的名譽權,並要求法院判決《紐約時報》向他賠償五十萬美元。

時報不服判決,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

當時的布倫南首席大法官認為:阿拉巴馬州憲法在保護言論自由方麵存在缺陷,公共官員因公務行為受到批評,其針對批評所提起的誹謗訴訟中,州法院未能保護憲法第一和第十四修正案所要求的言論和表達自由。

因此,法院最終判決,本案被告沙利文提供的證據在憲法意義上不足以支持對其有利的判決,這一判決,不僅適時挽救了《紐約時報》,還推動美國新聞界真正擔負起監督ZF、評判官員的職能。

按照美國憲法,美國聯邦ZF立法權屬於國會,執法權屬於行政,司法權屬於法院,這三者相互獨立。

如果ZF要管製新聞,執法部門必須有法可依。

在兩百多年的美國曆史上,美國聯邦ZF和新聞界的衝突持續不斷,但始終處於下風,其關鍵的原因就是憲法第一修正案的存在。

美國的記者被稱為無冕之王,原因就在於全美百千種行業中,能得到憲法保護的隻有新聞業——這一獨特的地位也讓記者成為製約和監督美國ZF、保障民權的核心和中心力量。”

然而,迪恩巴奎特的這個案例並沒讓斯皮爾伯格露出笑臉,扭頭跟兩位編劇私語了幾句,歉意的笑了笑,“巴奎特先生,你應該有了解,電影的劇情需要張力,這個案例顯然不能提供劇情推動需要的刺激點,還有沒有更富有衝擊性的案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