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二十五章 來自工會的阻礙(一)(2 / 2)

楊橙一聽就知道兩人還沒聊到實際的地方,摩根索這話不能說錯但也不算對,參議院是可以拒絕總tong提名的內閣成員,當然,大多數時候,參議院都會通過,不會在這個問題上給總tong製造麻煩。

當然,貝西德沃斯要的可不僅僅是同意這一關,他需要利用摩根索的關係,打通公立學校的敵對態度。

“摩根索先生,我知道你跟aft的納森桑德斯先生關係不錯~”貝西德沃斯直接指出她的訴求。

aft是美國教師聯盟的縮寫,這也是美國第二大教師工會,第一大工會是nea——國家教育協會的縮寫。

nea成立時間更早,會員人數最多,高達320萬人;而aft的成立時間要晚60年左右,但發展很快,會員人數超過170萬人。

教師是美國工會成員比例最高的行業,因此教師工會是全美所有公會中實力最強的幾家之一,會員人數最多,經費最充足,而且極其團結,戰鬥力超級強悍,而且由於職業的優勢,教師工會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話語權。

在正在進行的如火如荼的大xuan中,教師工會就出現在拉鏈頓夫人的大額獻金組織名單上。

近20年來,教師工會aft+nea排在zz捐款的第2位,可見其爆表的戰鬥力,教師工會不僅擁有強大的人力和財力,還借此在兩dang發展人脈,展現了強悍的影響力,特彆是在州zf這一級,屬於非常強大的一股勢力,目前很多對教師工會忌憚的guan員甚至稱他們為恐怖組織,這一點都不過分。

有了這樣的背景,摩根索能夠認識aft的會長也就不奇怪了。

至於教師工會為什麼這麼牛叉的原因,隻要了解了美國的相關製度就明白了。

美國基礎教育采取的是聯邦與州zf多重財政扶持的學區製度,每一個學校的領導機構包括當地教育委員會、州zf教育部,有聯邦教育部管理,還有學區中央辦公室負責人及其下屬機構。

多重管理下,是互不隸屬服從的教育規則體係,一個員工頭上站著8個領導,你讓員工聽誰的?

一個最典型的現象就是同一名學生在一個學區達不到及格標準,坐車到幾十公裡外到另一個學校卻又達到了考核標準,最終,形成了一個龐大而冗雜且相互矛盾的教育管理體係。

貝西德沃斯的提案,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對這些體係的一次梳理,通過手握財政大權,將教育體係的上下級關係進行一次明晰,但這相當於動了無數人的蛋糕,人家不反對才怪,如果非要抓住核心矛盾,那麼在無數機構中都有發揮影響力的教師工會,便是最大的問題所在。

早期公立教育的老師往往是由家庭主婦擔任,薪酬也不高,因此,教師工會的目的也是為了保證弱勢低收入人群的就業而存在。

但借助教育的特殊地位以及龐大的會員,在六七十年代以來公民zz運動中,工會以及其領導層越來越意識到自身的zz影響力,最終變成了如今的特殊利益集團。

那麼怎麼將自己的影響力最大化呢?很簡單,參與選ju唄,nea和aft是美國兩個最大的讚助方,每年超過5500萬美元的活動資金捐助到各級議會選舉中,總額超過了全美卡車工會、步槍協會,當日,其中百分之九十捐給了驢黨。

介於這樣的關係和影響力,從聯邦到州zf各個層級都不願與教師工會發生矛盾,廢話,發生矛盾就相當於斷了自己的前途,傻子才會這麼乾。

確立了自身的zz優勢,教育工會就開始為自己謀求利益,在美國,平均57個醫生就有一個被吊銷行醫執照;平均97個律師中有一個被吊銷律師執照,而對於教師來說,這個數字則是2500分之1。

要知道,教師可是一個很容易評判的職業,水平高不高看你的教學質量就知道,這麼的標準下卻擁有完全不匹配的淘汰率,可見教師工會在其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原因就在於學校在工會乾預下,與教師簽訂勞工協議種有一項“終身任職製度”。

這個概念源自於大學,為的是保護學術自由與獨立性而規定教授終身任職。

但大學終身任職的教授資格評定標準非常繁瑣、漫長,隻有極少數人能夠得到,可以用鳳毛麟角來形容。

然而公立學校老師卻在任教兩年後自動獲得了終身任期,就算你教的是一坨屎也沒關係,曾經有一位校長試圖開除一個上課給學生放電影、讓學生隨意聊天的老師,但最後在工會的乾預下,卻不得不付出一年的欠薪將他重新聘回來。

說白了就是工會要求所有教師都必須得到一致對待,不能有個體差異。

近二十年,有很多人試圖動過這塊大蛋糕,比如試圖采用標準化的考試,對學校以及學生進行評估,以此來作為評價教師能力的標準體係,結果得到了兩大教師工會近500萬會員的強烈反對,最後不了了之。

想想吧,一個連評定標準都要拒絕的工會,又怎麼可能同意貝西德沃斯試圖改變擇校規則,讓自由擇校這種有可能引起教師地位分化的機製通過?

其實就目前的現狀而言,即便複雜而繁瑣的評價標準執行下來,對於老師也基本沒有任何約束力。

反正公立教育管理者既不能開除差的教師,也不能對於優秀的教師給與績效獎勵。

校長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每一年把自己手中最差的教師踢到學區裡的其他學校,然後接收一個被其他學校踢過來的老師,都是臭棋簍子,左手倒右手,區彆沒多大,就像是讓潘大叔和郭小四比身高,估計在精細的測量儀都分辨不清。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