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二十二章 改革的難度(求月票)(1 / 2)

.,

無論是韓國還是美國,影視工業真的就隻是一份工作,並不會比彆的工作高大上,做不好就是普通人,做好了賺錢多也不會有人反感,而在國內,隨隨便便混混就能賺個幾十上百萬,某些明星自詡貴族,麵對下裡巴人們,甚至連眼皮子都不願意抬一下。

天知道當初某個三線明星說——自己最窮的時候,銀行裡隻有100萬,這句話是怎麼說出口的?

明星如此也就罷了,很多幕後從業者素質也是參差不齊,甚至有的道具師也許根本不懂唐朝的椅子和清朝的椅子有什麼差彆,化妝師隻是業餘水準,燈光師能給你打一組明亮的燈光,然而不能打出一組“曖昧”的燈光。

其實也不是不重視幕後團隊,實在是沒辦法重視,因為大部分劇組把大部分金錢都放在明星身上,因為在畸形的市場裡,明星的臉往往比劇集本身的質量更具賣相。

幾個主要演員的費用可能就占據了整個製作費用的一半甚至更多,其直接後果是,編劇、攝影、剪輯、場景等方麵費用被嚴重擠壓。

大家都吃麵,你吃大肉麵還是加量的,而我隻能吃清湯寡水的陽春麵,有的甚至隻能吃白水煮麵,換誰誰心裡都不平衡,久而久之,高素質人才被逼走,市場上湧入大量混飯吃的低水平人群。

自然而然的就拉低了整體質量水平。

當然,拋開其它的不談,一部優秀的劇本,哪怕本本分分的拍出來,至少也能得到觀眾的認可,其實z國的觀眾很好滿足,無論是看電影還是看足球都一樣,場麵差點不要緊,隻要認真講故事,演員保持基本演技水平就夠了,沒指望你天天拍出高質量的片子。

縱觀這些年國產劇中,時不時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無不是在劇本上下了大工夫。

如果導演重視劇本,把編劇的地位放到與自己平等的位置,那麼導演中心製也不是不可以。

但目前看來,難度比較大,這也是曆史遺留問題。

z國之所以會形成導演中心製,是因為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的電影市場是以統購統銷的形式存在的,各地方和軍事單位的製片廠按照配額生產,由中影統一發行,各地省市級發行公司配合落地工作。

直到1993年《關於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機製改革的若乾意見》頒布之後,這種模式才被打破。

那麼在隻管拍不用管賣,市場完全由行政主導的年代,製作單位根本不需要製片人,隻需要管錢的製片主任就好了。

同時因為是配額生產,名額到人,所以管錢的製片主任服務於導演,說是以藝術為中心,其實難免會變成行政壟斷在具體事務上的翻版。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