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零七十九章 隻能是情緒(求訂閱)(1 / 2)

.,最快更新最新章節!

巴伐利亞缺席了,起義很快被鎮壓,要是說之前巴伐利亞是不滿統治者,與其它公國站在不同的隊伍,而現在即使有了共同的敵人,巴伐利亞也與德國其他地方不站在一條戰線,這就很值得玩味了!

表麵上巴伐利亞是害怕農民起義,背後隱藏的整個德國的裂痕已經顯而易見,更何況各位諸侯有權利決定自己的信仰,南北德國已經分道揚鑣了。

隨後的1618年三十年戰爭,以巴伐利亞為首的南部德意誌邦國站在了天主教一麵,與北部新教陣營兵戎相見,宗教之間的衝突已經演變成了各個國家背後的利益爭奪,而分成兩派的德國,考慮更多的是對自己地區的利益獲取。

看版圖,整個德意誌地區像是沾滿芝士的披薩塊,本身已經分裂成多塊了,就剩下名字和一個空有虛名的“德意誌國王”的名號還將各部分粘在一起。

從整個歐洲的區位來看,德意誌地區夾在北海、波羅的海和阿爾卑斯山之間,地勢平坦,河流縱橫交錯,無論是交通還是基建都無比適合帝國的發展壯大。

按理說,這樣的一個位置,本該在曆史中脫穎而出,可就是沒形成一個強大有力的國家。

1867年德意誌統一邁出了重要一步,北德意誌聯邦在普魯士的帶領下建立,威廉一世成為德國皇帝,俾斯麥任首相。

此時中北部完全統一,在南邊,有四個小邦國仍然保持著獨立,其中就有巴伐利亞。

雖然表麵上獨立,但巴伐利亞這些小國家,實際上背後是法國在操控,或者說,當時德意誌地區南部這四個獨立國家其實無非是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操控的傀儡zheng權,根本算不上真正的獨立。

拿破侖三世一生的目標就是重現拿破侖帝國時期的榮光,他積極發動對外戰爭,本就親法的這幾個德意誌邦國自然不能放棄,而俾斯麥則一生致力於為了完成德國的統一大業。

一個是雄心勃勃的法國皇帝,一個是誌在統一的德國“鐵血宰相”,兩強相爭,自然而然的,兩者之間爆發了爭奪歐洲大陸霸權的普法戰爭。

拿破侖三世野心十足,本來對贏得普法戰爭勝利信心滿滿,然而現實卻十分骨乾:被新生強國普魯士一路高歌,打進了老巢巴黎,拿破侖三世的野心之火瞬間被澆滅,甚至連點火星都沒剩,被迫割地賠款,裡子麵子丟了個乾淨。

不僅整個德意誌南部物歸原主,普魯士還要求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德國,法國還要賠償給德意誌50億法郎。

自此,整個德意誌地區才再一次統一,形成了今天德國的主要疆域。

所以不難看出,巴伐利亞曆史上就和德國其他地區若即若離。

公元9世紀,查理帝國加洛林王朝覆滅時簽訂的《凡爾登條約》三分天下,把巴伐利亞地區納入德意誌,所以巴伐利亞才屬於德國。

這之後所有的德意誌統一zheng權都保留了巴伐利亞的自治權。

近代以來,巴伐利亞雖成為統一的德國的領土,但千百年來獨立自主的地區文化仍然根深蒂固。

不同於二戰的東德西德,也不同於美國的南北聯邦,從一開始巴伐利亞就與德國的其它部分有著曆史溯源之迥異。這成為巴伐利亞脫“德”運動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巴伐利亞揮之不去的曆史基因。

不過,德國現行的基本法,並不允許某個州獨立,這就從源頭上製止了獨立的可能,巴伐利亞的獨立傾向也隻能是一種情緒。

當然,除非巴伐利亞州真的上下團結一心,通過搞zheng變來鬨獨立,那又是另外一種情況,根本就不現實。

從男爵的角度考慮,如果巴伐利亞州獨立,他們家族很有可能成為一個國家的無冕之王,但有沒有能力守住是另外一回事。

巴伐利亞沒有出海口,雖然南麵有阿爾卑斯山做屏障,但北麵可是一望無際的平坦之路,德國的坦克可以肆無忌憚的開進來,直接轟碎巴伐利亞那些美輪美奐的城堡。

所以這種事也隻能想想,真要去做可太難了。

現在有三分之一的巴伐利亞人有獨立傾向,更多的還是想外界表達他們的優越感?

哪方麵的優越?當然是經濟方麵的優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