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你的操作,我才知道我是紙上得來終覺淺了。靠分股權能做到的激勵,你原先靠發獎金一樣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好。股權是到了迫不得已的時候才分的。”
顧驁也湊趣地拿起酒杯,站在窗前看著夜景:
“不要被那些地攤管理學騙了,股權激勵,其實是一種責權相對不明朗、kpi也考核模糊的激勵方式。你給了一個人股權後,他就算自己績效不好,躺在功勞簿上,隻要公司其他部分運營得好,公司整體有利潤,他依然可以分錢的——所以,股權激勵其實帶有一定的大鍋飯屬性。kpi和績效獎、項目獎才是精準的手術刀。”
後世某國網文界那些屁生意都沒做過的門外漢,想寫兩本商戰裝裝逼,幾乎十個裡麵十一個會提股權激勵的牛逼,好像一分股權所有人都打了雞血一樣給你賣命。
但其實這些人連公司怎麼注冊怎麼注銷都沒見過。(我雖然也不精,至少都乾過,我還親自幫人擬過股東解散決議、聯係報社登報聲明“請擬注銷公司的債權人期限內申報債權”)
可是真動腦子細想這個事兒,正如顧驁剛才所說,股權還是有“大鍋飯”性質的,你有了股,不乾活,公司便好了你也照樣有錢分。
你乾得好,可能公司更好稍微一點點,但是多賺的錢也不是你一個人拿,而是所有有股權的人都按比例拿——這根在公社裡多乾活、導致公社的工分更值錢,本質上沒什麼區彆,無非是程度上不一樣。
相比之下“你多賣出去就有多提成、你的研發產品項目市場表現牛逼你就多拿項目獎”,這比股權激勵要精確打擊得多,一丁點大鍋飯屬性都沒有。
因為這種激勵方式,公司整體好不好跟你拿的錢沒關係。隻有你負責的項目、你做的客戶好不好,跟你有100%直接關係,你需要擔心的豬隊友拖後腿因素會被限縮到最小。
那麼,為什麼中國人在地攤文學上看到的、以及後世有名的中資大公司,起步的時候,都要靠股權激勵來籠絡人心呢?
比如,後世馬風阿狸巴巴的“十八羅漢計劃”,以及負責這個股權設計架構的蔡重信,不是被吹捧得江湖地位一時無兩麼?
其實很簡單:因為阿狸巴巴成立的時候,是不賺錢的。
一家還在賠錢賺吆喝、圈市場、拉用戶階段的公司,你沒紅可分。不賺錢的生意,是無法用績效獎金來精密考核、並保證不留漏洞給人鑽空子的。
如果你非要用“拉幾個用戶就能得到多少獎金”這種kpi來為賠錢的初創公司市場團隊考核,那麼你的“僵屍粉/刷單”這些造假就會泛濫——因為本來你就是不賺錢的,這些用戶也是不花錢的,把一個“不花錢的非用戶”偽造成“不花錢的用戶”還不簡單麼?
所以說,阿狸藤訊當時這麼乾是對的。但明明抱著現金奶牛的傳統企業,卻以為自己是阿狸藤訊、盲目模仿,那就傻得可愛了。
顧驁在後世,也算是摸爬滾打多年的老江湖了,在阿狸係內部雖然不算什麼管理層,但行規也算是看透了。
於是,就有了他此刻開導韓婷的金玉良言:
“所以,股權激勵,是給那些暫時還不賺錢的業務和從業者設計的,他們是在為公司的長遠利益考慮。又或者,是為了公司的高管、那些負責公司長期價值的人準備的。
對於能賺錢、現金奶牛的業務,給提成和項目獎,剝削效率和激勵效率都要精準得多,對濫竽充數者的打擊也厲害得多。
公司的任何業務,都是避免不了有一根s型的增長曲線,從一開始的投入資源開拓、研發,到後續躺在慣性上賺錢,再到最後衰退。
一家公司如果隻能找到一條增長曲線,那麼這條曲線衰退的時候,就是公司完蛋的時候。而好的公司、百年老店,他們是怎麼做的?首先,要麼是它所處的行業變化很慢,所以一根曲線特彆長。
要不就是這家公司的決策層善於發現新趨勢、新市場隱痛點和新增長點。然後可以在第一根增長曲線還在紅利期的時候,立刻開第二賽道,用第一業務的盈利撐過第二業務的投入期。等第二業務也進入紅利期後,公司的命就多續了一個周期,並且越做越大。
所以,理論上最完美的打法,就是對於已經成熟紅利期項目的從業者,直接發獎金。而對於還在開發階段賠錢項目的從業者,給他們獨立成立一個項目子公司,而且把這個項目公司的一部分股權、激勵性地低價給這些人認購。將來這個項目從不賺錢的階段撐到了賺錢的階段,就是他們大賺獲取回報的時候。”
獎金,是給已經在賺錢的。
股權,是給現在還在賠錢、將來有機會賺錢的。,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