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 敏感話題2(2 / 2)

不明不清 第十個名字 3485 字 7個月前

中國曆史上的不少朝代都把鹽當做禁榷商品,由朝廷專營,不允許私人未經許可買賣。曆史又告訴我們,凡是壟斷必然產生暴利,獲得買賣食鹽的許可就成了商人掙大錢的捷徑。

兩邊都有需求,自然一拍即合。於是商人們想儘辦法把足額糧草裝備運到了北方前線,滿足了邊關將士的需求,同時又拿到了買賣食鹽的許可從中獲利,這就是從洪武年間推行的“開中法”。

靠著開中法很多商人都發了大財,其中以山西商人最多,被稱作晉商。為什麼是山西呢?因為這裡從唐宋開始就是邊境,始終處於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交鋒的第一線,戰亂不斷。

再加上氣候和土地貧瘠的原因,遇豐年而不足食的情況很普遍。吃不飽的人膽子都大,除了餓死之外啥也不怕,包括被砍死。

開中法一出,山西必須是近水樓台先得月,無數人告彆了家鄉和親朋好友,背著簡陋的行李和僅有的本錢,踏上了通往漢蒙交界的商路。

後世裡常會聽到走西口一說,其實這個詞在明朝就有了,說的就是山西商人押運戰備物資從長城朔州殺胡口出關進入蒙古高原的行為。與福建沿海百姓駕船下南洋有異曲同工之處,成功了賺的缽滿盆滿,失敗了死無葬身之地。

靠著吃苦耐勞、精打細算和團結一心,山西商人逐漸做大做強,從甘肅到遼東鎮,北方所有邊關市鎮幾乎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

小到針頭線腦、大到火槍大炮,什麼東西金貴就運什麼、什麼貨物賺錢就賣什麼,逐漸形成了比較緊密的商業團體,或者叫商業幫派,晉商。

說到這裡,不得不再次引用後世一句名言,當利潤達到百分之三百時,資本就會踐踏世間的一切。

商人逐利就像人餓了要吃飯,不是後天養成的習慣而是本性,隻能靠理性、道德和法律壓製,無法根除。一旦理性、道德和法律出現了裂縫,天性瞬間就會反彈。

開中法在一段時間內確實解決了邊軍的補給難題,確保了明初北方邊境的穩定。但法律和政策不是真理,有明顯的時限性,一成不變的結果就是優點逐漸消失,缺陷越來越大。

當北方邊患不再是最大的威脅時,開中法就成了部分官員權力尋租的利器。誰能為他們提供利益,誰就可以順利得到鹽引。誰要是不懂這份人情,就會在取得鹽引的過程中困難重重,甚至拿到了鹽引也換不到食鹽。

剛開始可能隻有少數官員這麼乾,但隻要有一個因此獲利而不被懲罰,其他官員就會心裡不平衡。素質高點的潔身自好,素質一般的乾脆有樣學樣,甚至乾的比榜樣還大、還花哨。

一旦這種風氣形成,想象一下,原本踏踏實實運送物資換取鹽引獲利的商人是何感受?大家都是人,憑什麼你背靠大樹好乘涼,我辛辛苦苦跑半天不光沒錢賺還可能賠錢呢!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