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8 攔路虎(2 / 2)

不明不清 第十個名字 3073 字 7個月前

在後世有種說法叫絲綢之路,與其說是地理上的標誌,不如說是經濟走廊。每當絲綢之路暢通時,位於起點位置的中華朝代就會發展的比較快,反之則相對閉塞落後。

自打蒙元政權退往漠北,陸上絲綢之路完全被切斷了。而海上絲綢之路經過明朝一百多年的海禁政策,雖然沒全中斷,控製權卻完全落入了歐洲各國手裡。

更麻煩的是海禁造成了航海技術的大退步和航海人才的大匱乏,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慢慢恢複,短期內即便想改變也隻能守住近海,無法向更遠的海域擴張。拿不到東南亞海域的航行控製權,就等於失去了海上貿易的主動權。

想賣什麼、賣多少錢,大明商人說了不算,東南亞各國說了也不算,要由歐洲各國來決定。可以不同意,但無權改變,要不就按照他們的規矩做買賣,要不就啥也彆想運出去。

非要破壞這個規則的話,他們可以開著武裝商船在半路搶劫,甚至糾集艦隊來騷擾。到時候大明沿海又會陷入類似倭寇泛濫的局麵,不得不繼續海禁並派兵嚴防死守,把有限的資源全都浪費在消耗戰裡。

向北和向南走不通,能不能向東呢?確實,朝鮮和日本海域還沒落入歐洲國家手中,不存在被動交易的現象,也非常需要大明的商品。可這兩個國家的購買力不是很足,市場也不是很大,無法滿足新政全麵鋪開的需求。

想改變這一切隻有兩個辦法,要不打通陸上絲綢之路要不打通海上絲綢之路。反正兩條路總要有一條的控製權,至少不能完全被動。

但自打洪濤登上皇帝寶座,略微熟悉了一下大明本身和周邊國家的狀況之後,馬上就把之前的計劃推翻了。以明朝目前的軍事實力還不足以掃平蒙古和女真,一舉打通路上絲綢之路。

注意,這裡說的是掃平而不是擊敗。想維持一條相對安全的商路,從東亞貫穿中亞一直延伸到波斯甚至東歐地區,中途就不能有任何成氣候的敵對勢力。

否則三天兩頭跑過來搗亂,再隔三差五派兵討伐,獲得的利潤很快就會被高昂的維護費抵消,不光無法獲得足夠的利潤,很可能還得倒貼。

陸地打不通,大海上同樣打不通。現在明朝所處的位置很不樂觀,北麵有蒙古和女真的長期施壓,南邊則麵臨著兩顆牙和後起之秀荷蘭、英國的圍堵,而自身又沒有同時應付兩場大規模戰爭的能力。

貿然在任何一個方向開戰,都可能遭到另一方向的趁火打劫,被南北夾擊。然後引發內部不穩定因素的連鎖反應,不光無法把新政搞下去,怕是連皇位和小命也得丟掉。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