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8 美中不足(2 / 2)

不明不清 第十個名字 3191 字 7個月前

看著皇帝一臉的求知欲,李如樟知道不提幾條意見是過不去關了。其實這套問話在陸戰衛剛剛返回大沽營地時,徐光啟和王徵就仔細問過一遍了。

那兩位更甚,除了軍官還問士兵,有啥問題當場示範,不搞明白不讓睡覺,臨走還搶了幾十頭羊和兩匹馬,愣說是辛苦費。

“徐光啟已經奏報過了,也有了解決辦法。機械廠正在試製新式甲胄,時間應該不會太久。”圓筒一般的半身甲防護能力沒問題,製造起來也很方便,重量適中,就是在人體工程學方麵比較潦草。

徐光啟和王徵經過試驗,建議以傳統布甲為基礎改進成魚鱗甲。雖然製造成本和工時要提高一些,穿著舒適度卻可以提升不少,防禦力基本持平。

所謂布甲,並不是用布做的盔甲,而是一種複合甲。它的內襯是若乾層棉布和麻布,外麵縫上密密麻麻的魚鱗狀鐵片或鋼片。整體分成幾大塊,比如肩膀和上臂、胸腹後背、小臂、腰臀等等,想長想短馬上步下可以隨時調整。

陸戰衛的作戰方式並不以近身冷兵器肉搏為主,甚至沒有裝備近戰武器,急眼了隻能輪著行軍鍬拚命。所以對盔甲的需求不是很高,能防禦住弓弩吊射即可。魚鱗甲配鋼製飛碟帽,差不多夠用了。

“但朕在你們兩家的奏報裡都未見過四腳釘的字樣,是無效還是沒使用?”徐光啟和王徵的奏報上個月就送進來了,但和李如樟的奏報一樣,都缺一種武器的使用報告,四腳釘,或者叫鐵蒺藜。

在如何對付騎兵方麵洪濤不敢說是專家,也得算很有心得。當年的西夏和遼國都以騎兵著稱,也都在自己手下吃過大虧。除了武器有代差之外還有個重要因素,那就是鐵蒺藜。

彆看這種武器很早就出現了,各國也都有使用,但效果遠不如自己改造的明顯。差距主要有兩方麵,第一就是成本。像鐵蒺藜這種類似地雷的被動型防禦武器,靠的主要不是威力,而是數量。

永定河煉鐵廠很早就弄出了專門鑄造鐵蒺藜的模具,直接用鋼水澆築,生產速度很快,成本極低,質量比此時的同類產品強多了。畢竟是鋼的,重量更輕、更鋒利,無論人和馬隻要踩上必須受傷。

雖然洪濤無法親自上陣指揮作戰,卻喜歡按照自己的理念為前線將士設計作戰武器,其中鐵蒺藜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也就很希望聽到它的戰果。

“……那些蒙古牧民一觸即潰,臣還未來得及使出絕招他們就下馬投降了。”一聽到四腳釘的名字,李如樟臉上的笑容就有點凝固。

堂堂大明皇帝,仁慈聖明的化身,怎麼乾點啥都透著一股子猥瑣呢。雖說在戰場上以勝利為最高追求,可是能正大光明的獲勝,何必非要在私底下搞那些見不得光的小伎倆呢。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