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循環?
趙小品似懂非懂,一時難以理解,但是一席話仿佛將他帶到了當年剛走出螺城的光景。
那時的一群趙家人,雖然有手藝,可是過的是衣食不飽的日子,為了謀生他們東奔西走,卻換不回來應有的尊重與財富。
最早的時候,他的叔公趙發達帶著他們這幫螺城師傅出門,既是族長也是他們手藝的授業恩師。
他常常掛在嘴邊的就是一句讓人難以理解的話,宅運如人,最好的屋子就是五行相生的這種房子,能生生不息,為屋主帶來氣運。若是屋子蓋不好,房倒屋塌不說,還會斷子絕孫。。
說的好像是一個道理,又好像不是一回事,細細琢磨,趙小品看向梁川的眼神越發地崇敬!
當年自己起家,就是靠大哥教自己的一手節柴灶發家,現在夷州新起的宅子,十有**都是用的他們的專利技術,火燒得更旺,灶膛裡的柴也能省得更多,這對於精打細算的小農家庭,確是省下一筆巨大的開支!
能發明這種灶台,按他叔公的話來說,絕對是一門宗師級的人物,不過梁川不是魯班門人,應該也是從其他的地方學到的這一門手藝。
現在梁川一番話,讓他多年又重新受教一般,對於天人自然,有了一分更加深刻的認識。
老仙溪的水患雖然台麵上是他這個總工出謀劃策,可是趙小品作為親自參與之人,他知道,這一切其實早就有一張規
劃圖在梁川的心中,自己不過是那一張嘴說出來罷了。
梁川竟然連治水都懂。
不過,事後趙小品細細體味了一把,梁川應該不是懂水,他隻是懂一個大方針,對自然規律了解得透徹,所做的這些設計方案,都是順應自然,這才能與自然完美地共存。
事畢,梁川帶著趙小品前往望海樓,又叫上幾個螺城的大師傅,差不多都是趙小品叔字輩的,一起到酒樓當中坐坐,小灼兩杯放鬆一下心情。
這棟酒樓還是出自螺城師傅的手筆。
一行人甫一進門,許多的酒客撞見這群師傅,點頭問候之聲竟不絕不耳!
"趙師傅好!"
"喲,趙師傅您今天來吃酒,上我們這一桌!"
"什麼風把趙師傅傅您吹上這來了,今天酒錢我付,趙師傅您想喝點吃點什麼請隨意!"
無他,這幫師傅出門為人建屋蓋房,做的千秋大業,到了哪家誰不是當成土地爺一樣的神仙好酒好菜給供起來。
事實上,幾位師傅的水平也確實高超,雖然不是他們親自上手,大部分就在一旁做著監工的差事,不過從他們螺城工匠出手的屋子,所有人都是讚譽有加,住進去神清氣爽彆提多寫意!
所以螺城師傅現在就算不上酒樓,走在街上,所有人也是對他們尊敬有加。
以前螺城一代人引著一代人,代代以蓋屋為生,可是哪一代人有過這樣體麵的待遇,每個人生存在這個世上,都有幾
種不同的需求,最低級的是生存需要,往上就是實現自我的需要。
螺城人早就脫離了生存的需要,這些年趙小品帶著他們賺了不少的錢,這錢卻不是進了趙小品一人的袋子,而是一級一級分下來,有一套嚴格的分錢製度,從學徒到大師傅,各個職務分的錢是不一樣的,趙小品就是從小徒弟一步步上來的,所以他清楚這一點錢對於小徒弟意味著什麼,可能是一天吃飯的唯一的收入,趙小品從來不會去貪味了這些錢!
實現了生存之需之後,就是精神需求,說得直白一點,便是麵子的需要!
倒是梁川,一向不喜歡走在人前,此時
稍顯謙遜地走在趙小品身後,身上又是穿著粗麻爛衣,人長得五大三粗,許多人未曾見過這位夷州的少年共主,卻當他是趙家師傅手下的一位得力學徒。。
嗯,所有人的眼光最多在梁川身上停留一眼,絕無再看第二眼便熱情地去與螺城師傅寒喧!
梁川有些尷尬地"隨著"趙小品坐了下來,趙小品倒是很是熟練地先問了梁川道是否有什麼食物忌口,得到一個否定的答案後,趙小品先是點了一盤魚,又點了幾道大菜,幾道精致的小菜,三道口味不一的鮮湯,又是一點小酒,然後才笑著讓徒弟"不經意"地去把賬給結了,然後才是笑臉與梁川談地。
這一切都逃不過梁川的眼睛,梁川知道,若是他起身一番
推脫,不少人又會注意到自己處,也難得與趙小品坐到一處,讓他請客一回,不失為一次增進感情的良機。
徒弟轉身便回來了,輕聲說了句付過賬了,卻見遠處一位酒客朝趙小品致意,趙小品心領神會,馬上遙致回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