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這樣的生活肯定是又疲勞又刺激的。
而對於這些培訓醫生來說,他們感覺自己來到國立第一醫院後,還是很劃算的。
要知道,哪怕是去那些科室當苦力,他們也學到了很多東西。
國立第一醫院可是全華陽國最頂級的醫院!
能夠在這裡上班的醫生,就沒有一個是善茬。
這些培訓醫生裡可是有不少在地方醫院裡已經做到了副高的,論臨床技術,在當地醫院裡肯定算得上比較拔尖的。
可到了這國立第一醫院裡當苦力,他們才發現這裡的醫生,哪怕是一個主治,所做過的術式都比他們多,就更彆提技術上的碾壓了。
不過想一想也對,他們也就是普通醫科大學裡的學霸或者優秀生,而國立第一醫院裡則是醫學學霸裡的學霸,兩者的概念完全不同。
當然,最關鍵的是這裡彙聚了來自於全國各地的病人,病人量大不說,質量也高,各種稀奇古怪的器官,病症都出現過,這與一個縣,一個市,一個省相比,的確有著很大的差異。
就在培訓醫生計劃進入到第二個月時,方小悅的第四篇論文發表了。
而這次,他的論文則是發表在與手術刀周刊同樣等級的醫學遙望周刊上。
當然,這倒不是方小悅與約翰遜主編關係不好了,而是手術刀周刊更偏向於臨床技術方麵的論文,而醫學遙望周刊則偏向於醫學研究。
這兩者的不同讓方小悅最終選擇了醫學遙望周刊來發表自己的新論文《論銀針刺穴對人體刺激的若乾有益機製》。
光從論文名字就可以看出,這篇論文開始深入研究銀針刺穴對人體的影響。
實際上,方小悅並不知道,為了幫他這篇論文找到合適的審稿人,醫學遙望周刊甚至於派人來了華陽國一趟,找到了華陽國內碩果僅存的兩位中西醫結合大師。
以前就說過了,在這個位麵裡,中醫在百年之前就凋零了。
但這並不意味著中醫就完全沒人了。
那兩位中西醫結合大師就是出自於中醫世家,然後又學習西醫,企圖將兩者結合,從而將中醫重新發揚光大的醫學大師。
要說,這兩位大師也做出了不少成績,否則的話,醫學遙望周刊也不可能去找這兩人充當論文的審稿人。
可問題來了,等兩位大師將論文拿到手一看,不由得震驚了。
他倆對針灸不算太熟悉,但作為中醫世家出身,多少也是有些了解的,可他倆在中西醫結合方麵做得最多的還是將考證中藥驗方,將其進入工廠化,轉化為中成藥。
要說這方麵研究也的確讓不少中藥驗方煥發了青春,甚至於其中一些還成為了西醫的常備藥,可謂是勞苦功高。
但將方小悅的論文看完之後,兩位大師都有一種自己沒資格審稿的感覺,感覺自己研究了一輩子的中西醫結合,反倒不如一個年輕醫生研究得透徹。
“老徐啊,我感覺我們研究錯了方向。”
黑大師直接就是一個電話打給了自己的好友,也就是另外一位中西醫結合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