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師爺說:“你跟著我治《禮記》為本經,很快就能學到這句話的出處。”
“存天理,滅人欲,居然出自《禮記》?”王淵大為驚訝。
討論其他學問,或許沈師爺還比較勉強,但《禮記》他早就翻爛了,當即糾正王淵的錯誤理解。
原來,朱熹認為萬物同源,太極為道,也即天理,即法則規律。太極生陰陽,衍萬物,氣化流行為實質,人與物都帶有自己的屬性。人的屬性有光明,有陰暗,有清濁之分。
衣食住行、吃喝拉撒、愛慕女子,這些基本的欲求,在朱熹看來都是天理。他想滅的人欲,是鋪張浪費、好色成性、貪圖享受等等。
“存天理,滅人欲”的真正含義是:人應該恪守大道至理,摒除陰暗,心向光明,去惡存善。隻有將自身之惡性消除,才能越來越接近聖人。
佛道亦然,道家斬三屍,佛家去三毒,跟儒家的“存天理,滅人欲”一個意思。
而王陽明的“致良知”,也是“存天理,滅人欲”的另一個版本,隻不過二者的實現方式不同而已。
統治者和道學家們,故意曲解朱熹真意,最後搞得越來越邪乎。甚至後世的仙俠,都受此歪理影響,以為斬三屍成聖,就是要毀滅人的一切欲望。
“我明白了,多謝先生教誨。”王淵無比誠懇的作揖答謝,同時開始進行自我反省。
沈師爺告誡道:“我的學問有限,不能教你太多高深道理。但我知道,朱子不是一般人能非議的,至少不是你現在能非議的。想要駁倒朱子,總得把朱子的所有著作都看一遍,你現在才讀過幾本書?”
王淵再度作揖:“學生謹記。”
宋公子在旁邊聽得一頭霧水,他雖然考上了舉人,但所學僅限於《四書集注》和《五經正義》,完全聽不懂兩人此刻在講些什麼。
嗯,其實聽得懂,但無法理解。
在宋公子看來,認真讀聖賢書就夠了,哪來那麼多心中疑惑?
王淵卻猛然驚醒,隻想抽自己幾嘴巴子。
因為《四書》學得太快,再加上穿越者的優越感,王淵已經有些盲目自大了。他隻接觸到儒家皮毛,就覺得儒家不過如此,甚至對朱熹越來越不尊敬,而且還多次把這種情緒表達出來。
幸虧王淵年齡尚小,王陽明和席書都不跟他計較。
王淵不禁問道:“先生,朱子的真義到底是什麼?”
沈師爺仔細想了想,說道:“理。”
這不廢話嘛!
王淵瞬間無語,不再對沈師爺抱有期望,這種問題隻能去找王陽明解答。
事實上,朱熹的理學,是客觀唯心主義;而王陽明的心學,是主觀唯心主義。
理學的致命傷,是知識論與方法論的割裂,再加上統治者不斷歪曲洗腦,從而形成了對讀書人的思想禁錮。
王陽明就是被這種割裂搞糊塗了,不能用方法論來驗證知識論,隻能另辟蹊徑由內心尋找答案,直接從客觀唯心主義跳到主觀唯心主義。
王淵嘛,穿越者,肯定是唯物主義。
在王淵自我反省的時候,宋公子請沈複璁出主意,商量如何翹家逃跑,前往龍崗山聽名師講學。
沈師爺可不會摻和這種事兒,敷衍道:“令尊看守嚴密,暫時無法可想,且待吾回家慢慢思之。”
宋公子抓住沈師爺的雙手:“沈兄,請務必儘快想出計策!”
“吾必當儘力。”沈師爺還在糊弄。
等離開書房之後,沈複璁才鬆了一口氣,對王淵說:“過幾日就要道試了,須作八股,還要考五經。”
王淵鬱悶道:“我《禮記》隻學了幾篇,看來隻能瞎糊弄了。”
沈師爺笑道:“不必焦急。席按台也知貴州童生不易,因此不管是四書還是五經,這次出題都隻限於第一篇。”
“那還好,”王淵也笑起來,“這算舞弊漏題嗎?”
“不算。”沈師爺說得斬釘截鐵。
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