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榮譽內閣大學士】(2 / 2)

夢回大明春 王梓鈞 6627 字 7個月前

說實話,王淵有時很想劈開皇帝的腦袋,研究一下裡麵的腦溝回路是否異於常人。

等毛紀和蔣冕撒尿回來,楊廷和召集眾人說:“先商議安南之事,據錦衣海衛發回的消息,安南那邊根本不是什麼禪位。其偽王莫登庸,可視為篡晉自立的南朝劉裕。莫登庸正在安南大行改革之事,諸多舊臣逃往老撾,正在招兵買馬打算殺回去。”

蔣冕道:“如此說來,已經不是安南一國之事,稍不注意就會引動老撾宣慰司。”

楊一清說:“老撾不能亂,那裡亂起來,雲南邊境也會跟著亂。雲南如今有兩個土司造反,若再把老撾牽扯進去,恐怕糜爛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王瓊雖然是皇帝和王淵的舔狗,對外態度卻非常強硬,他說:“雲南土司叛亂,須臾可平也。安南內亂至斯,是為大好良機,可一舉收複而置交趾省!”

毛紀冷笑:“廣西叛亂多年未平,雲南又有兩個土司造反。王閣老想收回安南,複置交趾布政司,你從哪裡調兵去打呢?”

“錦衣海衛!”王瓊說。

“萬萬不可!”楊一清立即反對,“錦衣海衛,本就是陛下胡亂設立的,在海上怎麼胡來都可以不管。但若用錦衣衛海覆滅安南,重置交趾布政司,那就是讓錦衣衛海在國內用武。此例一開,錦衣海衛登陸廣東怎麼辦?登陸福建怎麼辦?登陸天津怎麼辦?”

王瓊啞口無言。

“我可以說句話嗎?”王淵問道。

文淵閣沒有王淵說話的份兒,特彆是他剛獲得東閣大學士虛銜,就更得在文淵閣避嫌才行。

楊廷和笑道:“說吧,此事禮部亦有權商議。”

王淵說道:“廣西、雲南接連叛亂,朝廷暫時肯定無力收複安南。但又不能封那篡位的莫登庸為安南國王,何不讓錦衣海衛助安南舊臣複國?”

“如何幫助?”楊廷和問。

王淵說道:“讓錦衣海衛去老撾聯絡安南舊臣,尋一宗室嗣位安南國王,錦衣海衛可以賣些火銃給他們。莫登庸若大獲全勝,到時再冊封其為國王也不遲。安南舊臣若獲勝,更能彰顯大明國威,安南國王必定感激不已。最好兩邊一直打,誰都無法獲勝,如此安南定然長期混亂,數十年內都不可能侵犯大明邊境。”

王瓊拍手大讚:“此計甚好,百利而無一害。”

毛紀責問道:“王尚書此言,置安南百姓於何地?君之一言,便讓無數安南百姓飽經戰亂之苦,此為不仁不義之策也。”

王淵反問道:“毛閣老是大明臣子,還是那安南臣子?在下是大明的尚書,不是安南的尚書,我隻管大明百姓的死活,管不了安南國內死多少人。”

毛紀說道:“安南亦為大明屬國,以前還是大明的交趾省,安南百姓也曾做過大明百姓!”

王淵頓時懟回去:“如此說來,安南國內皆為亂臣賊子,否則他們為何要背叛大明?他們若不是亂臣賊子,如今大明還有交趾布政司呢!對於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本人沒有親自帶兵征討已經算給臉了!”

毛紀欲言又止,不知道該說什麼,因為王淵的邏輯沒有漏洞。

楊廷和拍板道:“此事就這麼辦,讓錦衣衛海資助安南舊臣火銃,令安南舊臣尋宗室立一國王。誰打贏了,誰就是真國王,大明自會冊封。都打不贏,就讓他們一直打下去,打起來就不會侵擾大明邊境。”

王淵笑道:“楊閣老高見。”

楊廷和又說:“葉兒羌國的事情呢?”

蔣冕說道:“可令西涼王與葉兒羌國和解,雙方約定,永不再戰。”

“我同意蔣閣老所言。”楊一清、毛紀同時發言。

這三人並非幫著外人說話,而是擔心西涼王朱當沍勢大難製。一旦葉兒羌國覆滅,西涼王將來可能擁兵數萬,就算朱當沍不造反,能保證他的子孫不造反嗎?一個正經的大明藩王,有兵有糧有地盤,若是哪天朝廷出現意外,朱當沍的子孫學著朱棣清君側咋辦?

王淵當然知道他們的擔憂:“可頒一道聖旨,傳諸西北邊軍與各部落,若西涼王的部隊越過嘉峪關,不管其理由如何,都視為叛亂造反!”

蔣冕說:“聖旨可頒,但有何效果,就難說得很了。百年之後,若內地糜爛,西涼王的子孫率數萬騎兵扣關,嘉峪關的守將還不直接開關請降?屆時,數萬西域騎兵入關,長驅直入甚至能直接殺到京城!”

王淵心想,若真出現那種局麵,便是大明君臣自己作死,讓西涼王的子孫當皇帝又有何不可?

當然話不能這樣說,王淵笑道:“西涼王是本人推薦的,為了避嫌,我不參與討論。”

很快,內閣就商議出結果,要求西涼王與葉兒羌息兵,前提是葉兒羌國向大明俯首稱臣。大明正好缺戰馬,葉兒羌若進貢戰馬兩千匹,朝廷就會勒令西涼王不得開戰。

至於能不能息兵,朝廷根本管不著,就算西涼王把葉兒羌滅了,還能調兵出關征討西涼王嗎?到時候還得默認。

接下來,才是真正的議題。

“王尚書可知《抑棉疏》?”楊廷和問。

“知道,”王淵突然神來一筆,“是否加征棉課,暫且先不論,鹽課倒是該改一改了。”

“改鹽課?”

眾人皆驚,這是要逆天啊。

王淵冷笑:“全國有十綱,每綱鹽引二十萬引,每引折鹽三百斤,窩本六錢四厘,另稅銀三兩。如今,每年產鹽六億斤,每年鹽課應有一千三百多萬兩才對!可事實上呢,去年鹽課本色、折色加起來,鹽稅還不到一百萬兩。憑空消失的一千二百萬兩鹽稅哪裡去了?”

無人應答。

朝廷每年都有一千二百萬兩的鹽稅不知去向,當然是被太監、勳貴、外戚、文官、武將、商人一起吞掉了。

這玩意兒水太深,誰敢動啊?,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