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三】(2 / 2)

亂世小郎君 宇醜 8284 字 11個月前

洛陽作為國都自然消耗巨大,可洛陽的漕運卻不發達,少不得征發百姓運送糧草物資,於是在天福三年遷都到漕運發達的開封,隻為減輕百姓徭役。

他生活也十分簡樸,常穿一身布衣麻鞋,治國理念很有點漢初的黃老思想,“我無為,百姓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也許他達不到這個境界,總算有幾分意思在裡頭,總之就是不折騰,這點跟李嗣源很像,晉國百姓的生活也能達到“粗為小康”的水準。

如果隻是從晉國百姓的角度講,石敬瑭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的好皇帝。

石敬瑭死前傳位自己的兒子石崇睿,不過石崇睿還是小孩子,衣食起居都要人照料,在五代十國的亂世中怎麼可能治理得好國家。

宰相馮道很乾脆矯詔傳位給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貴,其實就算是他不改,兵權在握的石重貴也不會罷手,隻會讓朝廷更加的混亂,不如一次到位。

石重貴比石敬瑭有骨氣多了,他告訴耶律德光雖然叔叔認了你當乾爹,可這是私人的事情,從公事上講咱們兩個都是皇帝是平級的。

也許耶律德光看到石重貴的信隻是笑笑就扔到一旁,倒不是他的肚量有多大,當時晉國政治民生都十分穩定,契丹想要吞下晉國並不容易。

不過石重貴沒讓耶律德光失望,登基之後先是讓自己的小嬸嬸馮氏做了皇後,還讓馮氏的哥哥的做了左仆射,可是這位大舅子一手撈錢一手弄權,“由是朝政日壞”。

石重貴在政治上不清明,在社會民生上更是混賬。天福末年,後晉國內發生嚴重災害,餓死幾十萬人,石重貴不但不大力賑災,反倒是派出了三十六名使者,賣力的搜刮民財,與搶劫無疑,天下百姓“大小驚懼,求死無地。”

搜刮的錢財石重貴也沒有拿來整飭軍備,大部分都用進了他自己的腰包,可謂窮奢極欲、紙醉金迷,這個“硬骨頭”的侄子在內政方麵,跟他那個“賤骨頭”的叔叔,差了十萬八千裡。

晉國的情形,耶律德光看得十分清楚,他磨刀霍霍已經等待多時,見晉國亂象已生,便揮兵南下。

石重貴的膝蓋立刻軟了,當下就向耶律德光求和,耶律德光打定了主意要收拾他,自然不會輕易罷手。

耶律德光想故伎重施,像當年對付李從珂那樣圍困晉軍,晉軍一度缺水缺糧,情況十分危急。五代的士兵,貪財好色、無法無天,連最基本的忠誠都沒有,不過他們還有強大的單兵素質和血性。

麵對在中原燒殺劫掠的契丹兵,晉軍爆炸了,七萬契丹騎兵被殺得屁滾尿流,伏屍數十裡,耶律德光騎著駱駝僥幸逃脫。

契丹騎兵不過爾爾,誌得意滿的石重貴一度生了收複燕雲十六州的心思,在這點上可比趙匡胤強多了。

有決心是好,可是總得付出行動,打造兵甲,訓練士卒,積蓄糧草石重貴一樣都沒乾。因為他不舍得花錢,學起了前輩李存勖這個鐵公雞。

關鍵是他還識人不明任用野心家杜重威,杜重威是石重貴的老姑父,可是一心想著要當下一個石敬瑭。

杜重威很會盤算,可是耶律德光更會盤算,他沒打算再扶植一個石敬瑭,而是要入主中原為契丹人開辟天下。

開運三年,耶律德光再次率軍入寇,隻一件龍袍就把杜重威收買了,不費吹灰之力收降了十幾萬大軍,石重貴手裡隻剩宮中侍衛,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

到底是一場乾親,耶律德光也沒有把事情做絕,後晉皇室被攆出皇宮,打發去了東北。

後晉亡了,從她建立的那一天起,便注定了這一天,石重貴雖然是亡國之君,可是最大的黑鍋卻依舊要由開國之君來背。石敬瑭欠下的燕雲孽債,直到四百年後才由中山王徐達率明軍找補回來。

耶律德光算是賺大發了,新收了一堆的乾兒子不說,還得了半個天下。他登上城樓看著汴梁城中驚慌失措的百姓,大聲的喊道:“朕和你們一樣,都是人!朕本不願南征,都是你們的皇帝引我來的,朕做你們的皇帝,讓你們從暴政下得到解脫,休養生息!”

真彆說,這一嗓子真管用,後晉的官員和各藩鎮的節度使基本上都投降了。耶律德光身穿漢服,以中原皇帝的儀式在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賀,改契丹國為遼國,改年號為大同。

他躊躇滿誌似要做一個明君聖主,還把駐紮在城中的契丹士兵從開封城中撤了出來,贏得滿朝大臣的一致稱讚,在眾多的馬屁聲中,耶律德光一定做了一統天下的美夢,可惜不過兩三個月他的夢就醒了。

耶律德光確實完成了對開封百姓的承諾,可是卻讓整個河南陷入更大的暴政之中。就如同黃巢當慣了流寇打下了長安也難改流寇本色,契丹人打慣了草穀也是改不了的。

如果說石重貴是在搶劫百姓的話,契丹人在河南的作為那就是典型的三光政策,從開封到洛陽幾乎化為一片白地。

中原久經戰亂民風彪悍,哪裡受得了這個,麵對契丹人的暴行,各地軍民頑強抵抗起義不斷,“乾兒子”劉知遠也已經迫不及待的在太原稱帝。

耶律德光一看這年號白改了,契丹和中原“大同”不起來,趕緊的收拾東西跑路,還來不及回到草原,半路上就病死在了殺胡林。

劉知遠是石敬瑭的心腹重臣,任河東節度使,雖也是個沙陀人,可是比石敬瑭有骨氣多了。從一開始就十分反對石敬瑭的賣國行徑,也許在他內心最深處一定對石敬瑭就有幾分不恥。

不過石敬瑭在位期間,劉知遠對後晉倒也忠心,麵對契丹的侵略,河東鎮也是奮力抵抗。耶律德光進入開封之後,眾節度使紛紛過來朝拜,還有不少人認了耶律德光做乾爹。

唯有劉知遠隻派了個手下到開封表示臣服,耶律德光並沒有對劉知遠喊打喊殺,畢竟他新得中原立足未穩,河東又是一塊硬骨頭,從前沒少乾過契丹,反倒是要好好拉攏才是。

為此耶律德光賜了劉知遠一個手杖,估計這手杖大約相當於契丹民族中的尚方寶劍,總之很尊貴。另外他在書信上還“知遠兒,知遠兒”叫的親切,主動收劉知遠當乾兒子。

你們中原人不都好這一口嗎,這下子總該滿意了吧?

估計劉知遠心裡頭都快膈應死了,不過他並沒有和耶律德光翻臉,暗中不斷的收攏不願意歸附耶律德光的後晉臣子和士卒壯大實力,他知道自己的機會要來了。

耶律德光也沒讓劉知遠失望,不過兩三個月的時間就玩脫了,劉知遠趁機稱帝,他一開始仍舊是用後晉國號,也是用的後晉年號,他這麼做自然也是為了更好的統戰。

聽說耶律德光嚇跑了還死在了半路上,劉知遠大牙都快笑掉了,讓人整軍備戰準備下山摘桃。不過在進兵路線上猶豫不定,眾人都認為當先取河北,也就是走原成德、魏博軍的地盤進入河南。

唯有心腹郭威認為,契丹人在河北勢力強大,成德、魏博兩鎮都是刺頭,一旦打起來耽擱久了很可能被人搶先,比如當時的南唐比劉知遠更加的有實力有條件。

最後劉知遠聽了郭威的話,走了路途較遠汾水一線,一路上遊山玩水沒碰上什麼激烈的抵抗,順利的入主開封,改國號為漢,史稱後漢,可惜他登基隻一年便死了,這便是主角所處的這個時代。 .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