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小隻看見這一隻比自己還小,而且還知道了這一小隻叫一凡,很是高興,終於可以有玩伴了。
雖然他們心智比一般人稍微成熟,但是再怎麼樣他們也隻是孩子啊,還是希望能夠有快樂的童年。
取完名字之後,眾人就開始準備下一項任務給這個小孩子了,應該說是給洛一凡了。
那這項活動就是抓周了。
原本抓周要在嬰兒滿周歲的時候進行的,但現在洛家的眾人不是閒的蛋疼麼,也就提前拿來用了。
抓周的意義很簡單,就是預測嬰兒未來的一項活動。
洛輕言開始給兩小隻普及抓周的由來,儘管所有人都不明白洛輕言這些言論在哪裡聽來的,但是也不會阻止她就對了。
南北朝時期。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中就明確記載:“江南風俗,兒生一期(即滿一周歲),為製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拭兒。“不少著述在論及抓周習俗的曆史時,都稱此俗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普遍流行於江南地區,至隋唐時逐漸普及全國。到了唐宋時期,這一風俗已從江南傳遍了神州大地,在全國各地逐漸盛行開來,謂之“試晬“或“周晬“。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育子中記載說:民間生子後,“至來歲生日,羅列盤盞於地,盛大果木、飲食、官誥、筆硯、算秤等經卷針線應用之物,觀其所先拈者,以為征兆,謂之039試晬039,此小兒之盛禮也。“
元代和明代,此習俗更加盛行,被稱之為“期揚“,到了清代才有“抓周“、“試周“之稱。《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就詳細記載了一則抓周趣事:“這年正是你的周歲,我去給你父母道喜。那日你家父母在炕上擺了許多的針線刀尺、脂粉釵環、筆墨書籍、戥子算盤,以至金銀錢物之類,又在廟上買了許多耍貨,邀我進去,一同看你抓周兒。“
清末民初,北京民間仍然盛行這種小兒“抓周兒“禮。雖然,小兒周歲並不搭棚辦酒席,也不下帖請客,但凡近親們都不約而同地循例往賀,聚會一番。一般不送大禮(如賀幛、金銀首飾)僅是給小孩買些糕點食物或玩具。另外,在習慣上,凡與小孩初見的長輩們,都用一掛白線,拴上錢幣,給小兒套在脖子上,謂之“掛線“(此禮平時也適用)。
到了現代,少地方當孩子滿周歲時,仍有“抓周“習俗,但已沒有了迷信內容,純粹是一種取樂逗趣的遊戲,以助孩子周歲歡樂之興。而這,也可說是我國古老民俗文化的一種“遺風“。
這個白虎國為何會有抓周,沒有人知道,但是並不妨礙抓周的進行。
洛家眾人準備了許多東西給小夥子抓周,毛筆,算盤,木頭刀,木頭劍,木頭銀針,三字經,印章,銀子,金子,佛珠,
總之,東西很多,物品很雜,這些東西全部放在一張大桌子上,青竹將孩子抱著,看他會選什麼,彆看他隻有三天,可是好歹也是洛輕言用靈泉水滋養著的,伸伸手還是可以做到的。
梓妍好奇的不得了,小小的身子一直往前拱,想要看清楚一點這個一凡會選擇什麼東西,好像在自己的印象中並沒有這一項活動。
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青竹都走了許多遍,一凡沒有要其中一樣的意思,知道梓妍出現,一直沒什麼反應的一凡居然突然興奮起來,青竹反應了許久才反應過來,自己的兒子這是要小小姐?
有了這個想法,青竹抱著自家兒子來到梓妍麵前蹲下,果然,一凡那個小子把梓妍緊緊的抱著,嘴上的笑容可明顯了。這可把眾人都驚呆了。
沒人知道這代表著什麼。
兩小隻才不管這些,開始質問洛輕言為啥自己當年沒有抓周這項活動
現場熱鬨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