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你……”齊青鬆差點兒又以為自己聽錯了,咳嗽了一下才調整過來,“那就等著吧,我的電影票房絕對秒殺你!”
齊青鬆終於感覺自己可以在李澈麵前找回場子了,拍電影哪兒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你還是想想怎麼做到不虧本吧,我這部電影還沒拍,但已經確定盈利了。”
李澈聳聳肩。
“你要拍網絡電影?”
齊青鬆思路轉的也很快。
李澈點頭。
在國內院線電影下映後,會上視頻網站,有些是會員免費看,有些要單獨收費。
而網絡電影指的是不上院線,直接網絡發行的電影。
網絡大電影是電影行業發展的趨勢,隻是在國內還處於起步階段,給人的感覺還都是粗製濫造的小成本電影,隻有上不了院線才會選擇網絡發行。
但在國外,網絡電影都已經提名奧斯卡最佳電影了。
國內幾家視頻網站早就公布了各自的分賬標準,進行布局,可國內網大領域,現在還缺一些有分量的作品來提升觀眾對網大的信心和關注。
甚至目前的網大,狹義上還局限於成本500萬的小製作,這個數字再高,就很難從網絡發行上收回成本了。
因此一線演員,一流導演拍不了網大,吃力不討好,還降低逼格。
傳統影視公司也受限於盈利模式不明朗,不會上大製作的網大項目,小製作則會砸自己的招牌。
所以沒有大公司出頭,做網大的都是一些專職公司。
李澈準備做第一個吃下螃蟹的人。
至於院線那裡的情緒,李澈問過專業人士,自己粉絲曹錦繡的意見。
院線當然希望每部電影都在電影院放映,即便影院一日遊,他們也能拿到錢——出品方虧是出品方的事。
可這部電影李澈自己導演,一個首次跨界的導演準備拿網大練手,大家並不會多在意。
而且如果李澈第一次做導演就準備上院線,即便內部看片效果不錯,院線也很難給到太多排片,除非李澈進行高額投入的宣發,把預售成績燒上去。
總之,收回成本的壓力更大。
而李澈自己先練練手,如果口碑很好,那麼下部電影就會更受院線的喜歡。
李澈做這個選擇,並不是對自己做導演沒信心,畢竟國內跨界做導演然後票房大賣的不少。
而是為了工作室的財務健康考慮的同時,儘量加速工作室的發展。
如果能證明自己是一個不錯的導演,工作室的發展空間就大多了。
李澈必須考慮可能麵臨的意外情況,市麵上的競爭者們不是善於之輩,同時上兩個項目已經讓工作室麵臨不小的財務壓力。
第三個項目,最好的選擇就是立項之時就能收回成本的網大。
其實不是視頻網站給李澈這麼寬鬆的條件,李澈也不會去拍網大。
一味的去舔院線也沒什麼好的,如果能反複橫跳成功,就會在他們麵前更有主動權。
院線認的還是錢,誰的電影能帶來高票房,那麼就會上誰的電影。
工作室的電影製作剛起步,這時候腳踏兩條船是最好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