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當然知道孫承宗又要對自己灌輸他的關錦寧防線了,可是這不是他想要的,關錦寧防線耗資不菲,足可以拖垮現在的大明。
朱由校隻需要孫承宗能在遼東守好山海關就行,他比較中意熊廷弼的方略。
“小猴子把東西拿上來。”朱由校命令小猴子把早就準備好的東西送給孫承宗觀看。
朱由校認為熊廷弼是個有大氣魄、大戰略的人。他策劃的三方布置策略就非常好。
增兵登萊、津門,將重兵屯在山海關,等到三方兵馬齊備,然後就可以大舉的進兵”。
熊廷弼的意思很明顯,他準備棄守關外,將重兵屯在登萊、天津和山海關三個方位。而山海關可是號稱天下第一雄關,易守難攻,將關外的軍隊拉回來集結關上,兵力集結一處,大大的加強山海關防備力量,讓建奴隻能乾瞪眼無法攻破。然後又可以尋找戰機,隨時可以出擊建奴,同時也可機動靈活地策應和支援昌、薊、宣、幾大軍鎮,最重要的還可以節省路上的軍資損耗,一切都在關內,大大的降低了朝廷的邊餉的壓力。
說實熊廷弼能做出這個方略也是用了極大的勇氣,要知道,把軍隊收縮入山海關,在許多人的眼裡,那就等於是把山海關外三四百裡土地拱手讓人。如此在朝堂上看來他與國賊無二,他的死與這個方略也有很大的關係,但如果從戰略的眼光來看,放棄這些地盤,既可以避免兵力分布過散、縮短後勤補給線、減輕國家財政負擔,又可以在攻守中反客為主,取得主動放棄的地位
真正的軍事統帥就要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反而是集中自己的優勢攻擊地方的弱勢,這才是一個具有大戰略的軍事家眼光。
孫承宗在經略遼東的時候氣魄就遠遠的比不是熊廷弼了。他一上任廢除了八裡鋪修築重城的工程,反而在關外兩百裡的地方,修建了寧遠城,另外還準備在寧遠城之前修一道邊牆,大力擴軍,大量製造軍械、
他是的目的就是憑借著這條防線及防線上的城堡、兵台的保障,他將明軍防區一步一步地擴展開來。天啟五年,他遣將分據錦州、鬆山、杏山、石屯及大小淩河各城,自稱防線由寧遠又向前推進二百裡,形成了以寧遠為中心的寧錦防線。
他的戰略就是步步為營不放棄任何的土地,用土木工程一點一點把城堡修到建奴的老家去,讓堅固而高大的城牆廢掉建奴野戰的能力,讓他們麵對高牆隻能乾瞪眼。
其實這個戰略不能說不行,也不能說就是錯的,隻可惜他沒有實際的考量大明此時還能不能經得起他這麼折騰。
簡單的說就是他隻考慮了自己,沒有考慮後方的朝廷已經沒錢了,所以才有人說是孫承宗耗資巨大建立了不堪大用的關寧錦防線從而拖垮了大明。
朱由校的想法很簡單,守住山海關堅壁清野將關外的百姓統統的遷移到關內,把建奴死死的的堵在關外,讓他們好好的感受感受小冰河的力量,北方極寒條件可比關內嚴重多了,而且建奴不事生產隻會掠奪,到時候餓死他們丫的,讓他們再給朕狂一個試試!
當然了光守是不行的隻會讓建奴肆無忌憚,大明將喪失全部答複主動權,所以還有一隻軍隊負責襲擾,朱由校把目光投向了皮島。
就在朱由校思考的時候,孫承宗不知怎麼的臉頰就開始發紅,胡須抖動,兩隻手緊緊的抓著奏折幾欲把奏折給抓爛,胸口喘著粗氣。
奏折還沒有看到底,隻見孫承宗將奏折狠狠的擲於地上,破口大罵。
“國賊!此為國賊!人人得而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