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東本來就拿乾部的工資,再加上調度員能拿滿35塊錢的獎金,所以李衛東的工資已然到了封頂的水平,基本上是漲無可漲。
趙國棟卻開口說道:“這次漲工資,也有你的份,不光是你,咱們全公司,工資都要變。”
“鬨這麼大動靜?”李衛東微微一驚,幾千人的工資變動,可是挺複雜的。
趙國棟繼續解釋道:“這次工資改革,是全國性的,年初的時候,國家不就發布文件了麼,現在實施細則已經出來了。咱們青河地委的意思是,先從大企業開始改,然後是中型企業,最後是小企業,所以咱們運輸公司,就是第一批要改革的。”
李衛東恍然大悟的點了點頭,他終於想起了國企工資改革的這檔子事。
建國初期的時候,國家實行的還是供給製,作為國企職工,所有生活物品都是國家發放的。
比如在華東地區,每人每年單衣兩套,棉衣一套,襪子兩雙,棉鞋一雙,毛巾兩條,大衣三年一件,蚊帳五年一頂,肥皂每月一塊,每月理發兩次等等。
五十年代中期,國家進行了工資改革,企業采取八級工資製。在這套工資體係下,級彆比職務重要。
職務隻能決定權責和任務,而級彆才能決定地位和報酬。因此會出現八級工薪水比廠長高的情況。
這套工資製度一直持續了二十多年,改革開放以後,五十年代製定的工資製度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腳步,基本工資已經不能滿足職工的需求,獎金作為激勵手段,也逐漸變得常態化。
放在五十年代的話,好好工作是應該的,還要啥獎金,年底給個先進的榮譽,給個勞模,給張獎狀,帶個大紅花,就是最好的激勵手段。
在八十年代初期,獎金的數額還是受到限製的,一個月35塊封頂。當時還是秉持著平均分配的原則,即便是不同企業的職工,互相之間也不會有太大的貧富差距。
國家也意識到,平均分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於是便開始了各種改革,國家允許企業有一定的自主財產和經營權限,讓企業將生產責任和經濟效益結合起來,然後實施利改稅,將企業所得稅引入國企利潤分配領域,使國企走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道路。
在這一係列改革過程中,國企工資改革是一個關鍵點。
國家希望打破平均主義、吃大鍋飯的弊端,讓國企職工的工資同國企的經濟效益掛鉤起來,徹底的貫徹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原則。這樣才能調動工人的工作積極性。
於是在八五年初的時候,國家正式下達通知,要對企業工資進行改革,具體到實施措施,就是取消所謂的級彆工資標準,實行浮動工資和浮動獎金。
簡單的說,隻要企業效益足夠好,就可以給職工多發錢。同理,企業效益很差勁,年年虧損,那活該你發不出工資。
國營運輸企業顯然屬於那種效益足夠好的企業,在那個“貨等車”的年代裡,每一輛卡車都是一台印鈔機。
在當時,貨車司機本是高薪職業,但也都是拿死工資的,運輸公司的效益再好,貨車司機也是吃大鍋飯,隻不過是比彆人多盛兩勺而已。
工資改革以後,貨車司機運貨的越多,公司給的獎金就越高,原本一個月35塊錢獎金,漲到一百多都是有可能的。
高額的獎金又反過來激勵了司機,所謂的“多拉快跑”運輸格局才正式形成。
國營運輸行業,終於迎來了最輝煌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