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每年的扣籃大賽冠軍,往往是媒體追捧的焦點。
科比也因此圈了一大批的粉絲,他的簽名球鞋,終於不再是無人問津的產品。
洛杉磯,飛躍旗艦店門前再一次大排長龍,而科比扣籃大賽上的那張配圖,再配上科比簽名球鞋的配圖,已經做成了巨大的海報,掛在了店門口。
路過的人不用問,一看便知道,這裡賣的是科比的簽名球鞋。
詹姆斯-邦德站在店門口,一臉微笑的望著進進出出的人群。
“沒想到,又被老板給賭贏了!”邦德輕歎一口氣,隨後自言自語的說道:“不過三十萬雙的銷量,還是有些難的。不虧就算是賺了吧!”
得益於科比的名氣變得大了起來,科比簽名球鞋的銷量,也終於有了氣色。
不過想要賣三十萬雙,依據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李衛東並不著急,他琢磨著就算是剩下個二十幾萬雙球鞋賣不出去,也可以全部封存起來,等科比火了以後,當做絕版球鞋,每年限量放出個兩三千雙,而且還得加價才能買到。
以科比龐大的粉絲群體,二十幾萬雙簽名球鞋還是很好賣的,實在不行還可以拿回國內,賣給炒鞋團,絕對能大賺一筆。
科比本就是一個先有人氣,後有實力的球員。
1998年,科比還沒有進入到湖人隊的首發,卻硬生生的被球迷用投票,頂進了全明星的首發,與喬丹對位。
也就是說進入到nba第二年的科比,已經有比肩巨星的人氣了。
而賣簽名球鞋,看的不是球星才廠商的數據數據,而是球星人氣,隻要人氣足夠高,球鞋就能賣的出去。
隻要科比的人氣起來了,就不愁球鞋沒有人買。
曆史上,阿迪達斯才決定讓科比代言籃球鞋,也是在扣籃大賽前後。
隻不過阿迪達斯對於科比一直不是很重視,最開始隻是讓科比代言阿迪達斯旗下的不溫不火的10係列。
後來阿迪達斯出了一款所謂的kb8籃球鞋,也就是科比第一次入選全明星時穿的那一雙。
但這款鞋其實是阿迪達斯eqt係列的改款,最初並不是專門為科比設計的,據說是阿迪達斯看到科比在全明星投票中優勢巨大,所以倉促的推了這款鞋。
嚴格意義上講,kb8也不算是科比的簽名球鞋。
而在球鞋收藏者眼中,這款鞋還有個“硬成狗”的外號,就是因為這款鞋從鞋麵到鞋底,都特彆的。
因為這款鞋缺陷比較多,在當時的銷量比較一般。
後來科比成為了超級巨星,阿迪達斯又便改進了球鞋的缺陷,複刻了kb8球鞋,但那時候科比已經轉投耐克陣營,所以阿迪達斯不能使用“kb8”的名字,隻能將球鞋改名為“crazy8”進行發售。
結果因為科比粉絲眾多,所以這款鞋的銷量還非常火爆。德裡克-羅斯拿到vp的那個賽季,穿的就是這款複刻的crazy8。
其實對於體育品牌而言,絕大多數球星的簽名球鞋,是回不了本的。簽下一個球星,動輒幾千萬美金,多的話要好幾億,靠賣簽名球鞋的話,得賣多少雙才能回本?
除了少數幾位頂級的超級巨星,其他球星的簽名球鞋都是虧本的。
體育品牌真正看中的,是球星的影響力。
因為一個球星,而令整個品牌崛起的例子不是沒有。
最被人們所熟知的就是耐克簽下喬丹。
當時的耐克在美國市場上,麵臨著匡威、銳步、阿迪達斯等幾大老字號體育品牌的圍攻,當耐克孤注一擲簽下了喬丹以後,短短的幾年就擊敗了一個個對手,成了體育品牌的霸主,這也是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商業代言。
除此之外,像是and1憑借著卡特,曾經力壓阿迪達斯,衝到過nba第二體育品牌的位置;安踏憑借著“最良心代言人”湯普森,成功的打入到美國市場;庫裡則讓街頭品牌安德瑪,變成了“高端品牌”。
從這個角度看,飛躍體育簽下科比,是穩賺不賠的買賣,以科比的影響力,足以讓飛躍在北美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李衛東也沒想過讓飛躍成為耐克、阿迪達斯那樣的巨頭,能讓飛躍帶進到一線品牌的行列,李衛東就知足了!
……
美國那邊在舉行nba全明星賽,李衛東則在京城,參加農機係統的一個會議。
隨著會議的進行,以及一個個數字被公布出來,參加會議的人無不麵色凝重。
九十年代,國內大量的企業都陷入到困境當中,特彆是在九十年代中期時,情況最為嚴重。
而這股困難的風潮也波及到了農機行業。
國有大型的農機企業還好一些,可以憑借著國有農場的訂單生存下去,而中小型的農機企業,就真的步履維艱了。很多企業都在過去的一年裡破產。
中小型的農機企業,技術底子薄,產品相對落後,可偏偏這樣的企業還有不少,就生產出了大量的低端農機。
產品低端,產量還大,市場根本消化不了,結果便可想而知,大家一起躺板板、埋山山。
事實上不光是農機行業,國內其他的機械企業,也都麵臨著同樣的問題。
中小型企業在管理、技術、硬件等各個方麵,都無法適應市場經濟下的競爭,而這種中小型企業數量有非常的龐大,就算是想要救,都無從救起。
也因此國家采取了“抓大放小”的改革策略,擊中力量搞好關係國計民生、非國家控製不可得少數關鍵企業。
同時放開其餘一般性生產領域裡的國有企業,讓他們在市場規律的作用下,隨著市場結構的波動變化,不斷的重新組合,以合理流動資源要素,縮短結構失衡,實現優勝劣汰。
而農機生產事關國家農業,也直接關係著老百姓能不能填飽肚子,這個行業裡的龍頭企業,自然屬於國計民生類的企業,是要被“抓大”的。
其他中小型的農機企業,就要在市場規律的作用下,優勝劣汰了。
農機本來就是一個嚴重依靠補貼的行業,而越是習慣於吃補貼的行業,就越難以適應市場經濟下的競爭。
毫無疑問,如果進入到市場競爭當中,國內的中小農機企業,能活下來的寥寥無幾。
這次會議大致就是透露出這麼一個意思,對於那些優質的農機企業,國家會給予幫助,農機研究部門也會給予技術上的支持,幫助企業進行技術和產業的升級,讓企業得以在積累的市場競爭中活下去。
能夠來參加會議的,也都是國內比較有優勢或者有潛力的農機行業。有的是規模大,有的是技術儲備雄厚,也有的是在某一農機領域比較擅長。
這些企業都有機會得到農機研究部門在技術上的支持。
簡單的說就是分餅。國家會拿出一塊大餅,分給企業,幫助企業生存下去。
隻不過國家資源有限,最終能分到一碗肉還是一碗湯,就看企業自己努力了,如果自己不努力,隻想著吃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或許連湯都喝不到。
所以這次會議,更像是一個戰前動員會,讓這些有潛力的企業都上上心,否則接下來分不到餅,也不要怨天尤人。
會議結束後,李衛東走出會議室,望著周圍的同行。
這些可都是競爭對手啊,餅就那麼大,彆人多吃一口,那自己豈不是少吃一口!
想到這裡,李衛東眼神中流露出一股狼性的氣息:“富康農機必須要調整戰略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