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十年代,棉花收割機隻有兩個國家生產,一個是美國,另一個就是俄羅斯。
這倒不是因為德國或者日本沒有生產棉花收割機的技術,而是因為歐洲和日本都不是棉花的產地,歐洲和日本的農機企業自然就不會去研發棉花收割機。
以當時的世界工業格局,除了美國、歐洲和日本之外,其他地區的工業水平,很難去研發棉花收割機這種工業機械產品。
農業領域當中,有兩種大宗農作物,比較晚才進入到機械化耕種收割的時代,一種是菜籽,另一種就是棉花。因為這兩種農作物都不太適合粗曠的收割方法。
棉花是美國立國初期最重要的農作物,美國前一百年的曆史,基本上就是種植棉花的血淚史。
所以早在1850年,也就是工業革命剛剛開始的時候,美國人開始嘗試用機械收割棉花。
然而棉花的特點,也注定了機械收割的難度比較大。美國人整整研究了七十多年,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才發明了商用的摘棉機器,隻不過效率實在是不敢令人恭維。
早期的采棉機,工作效率還不如人工采棉,唯一的好處大概就是能節約人力。
之後美國人又研究了五十年,終於做出了高效率的機械采棉機,到了1975年,美國人才實現了棉花收獲的機械化。
而當時正是冷戰時期,美蘇兩國在各個領域都在較勁,既然美國人開始用棉花收割機了,那麼蘇聯人也不能落後,於是蘇聯也加快了棉花收割機的研發,並且在1980年,也開始大規模推廣和使用棉花收割機。
但是那個時代的棉花收割機有兩個缺點,一是出棉率低,大概隻有七成左右;二就是含雜率高,因此會降低棉花的品質。
大規模機械農業一直有個缺點,那就是產後損耗比較高。
機器畢竟不是人的雙手,在使用大型收割機的時候,必不可少的會損失一些損耗,糧食作物的損失會少一些,水果蔬菜的損失會大一些。
後世的棉花收割機,出棉率能到90%以上,也就是損耗可以控製在10%以內,而在七八十年代棉花收割機剛剛出現的時候,損耗都是還在30%左右的。
美國和蘇聯的耕地麵積比較大,不誇張的說,人家地多的根本種不過來,損耗一點農產品,也覺得無所謂。
然而對於中國而言,這種超過10%以上的損耗,絕對是農民伯伯承受不起的。
另外機器收摘棉花,會造成大量的鈴殼、斷枝還有碎葉摻雜其中。所以當時機械化收割棉花,必須要再投資一大筆錢,配備棉花清理廠,去掉棉花裡的各種雜質。
美國人財大氣粗可以這麼玩,而中國人連棉花收割機都用不起,更彆說再建一個棉花清理廠了。
所以在**十年代,棉花收割機並沒有在中國推廣使用。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中國的人力成本低。
既然花錢可以雇人去采摘,出棉率高,還沒有雜質,乾嘛要去買昂貴的棉花收割機!
每當九月份棉花收獲的季節,全國各地前方新疆的列車上,都會擠滿了彩棉大軍,辛苦彩棉一個月,能賺到平時小半年的收入。
未來隨著科技的進步,棉花收割機也變得越來越先進,不僅彩棉率提高,雜質率也大幅度降低,中國也開始使用起了棉花收割機。
有些地方甚至是無人的棉花收割機,北鬥衛星一定位,棉農用手指按幾下手機,就能完成收割。
未來生產棉花收割機的,也主要是美國、俄羅斯和中國這三個國家。
其中俄羅斯的棉花收割機,傳承於蘇聯。蘇聯時期地域廣袤,當時蘇聯所控製的中亞地區,是棉花的重要產地,蘇聯也有研發棉花收割機的必要性。
後來蘇聯解體以後,單靠俄羅斯的產棉就比較少了,而且俄羅斯的棉花品質不高,還不如石化纖維,所以俄羅斯的棉花收割機就陷入到了停滯階段。
與之相比中國的棉花產量連年增加,對於棉花收割機的研發也開足了馬力。
中國國產的棉花收割機,跟美國的棉花收割機是有差異的。
世界各地所耕種的棉花種類是不一樣的,美國種的是比馬棉、非洲種的是非洲棉,南美種的則是巴西棉,不同種類的棉花,采摘特性是不一樣的。
即便是同一品種的棉花,由於土壤、光照、雨水程度不同,長出來的也是有區彆的。
所以美國的那種大型棉花收割機,未必適合中國棉花的采摘。
中國的棉花收割機,也是專門針對中國市場所研發的。
國產棉花收割機使用的調解機械刀片,可以將各種棉桃中的籽棉徹底的分離出來,即便是棉桃沒有完全成熟,或者棉桃水分含量不同,也沒有問題。
而且分離後的籽棉不會被打散,可以基本保持原狀。
在棉殼分離的過程當中,國產棉花收割機使用的並不是美國那種傳統的分離傳動結構,所以結構也要更加簡單一些。
機械設備當中,所使用的複雜結構越少,機械的穩定性就越高,也就越不容易出故障,因此國產棉花收割機的穩定性也要更高一些。
國產棉花收割機,在後世已經是國家級的發明專利,專利權自然是國家的農機研究院所有。李衛東所看上的,也是這一套專利技術。
九十年代的中國,棉花收割機還是一種冷門農業機械,沒有農機企業生產,也沒有農機企業研發。隻有農機研究局這種公立性質的科研機構,才會關注這種產品。
這也就意味著,李衛東想要做棉花收割機的話,沒有人會跟李衛東競爭,這也算是另辟蹊徑分大餅。
趁著其他農機企業都沒有意識到棉花收割機的市場前景,李衛東先把這個項目拿下來,等到以後其他企業發現棉花收割機能賺錢的時候,富康農機早就掌握了了核心技術。
到時候隨隨便便申請幾個專利,就能形成專利壁壘,去卡彆人脖子。
而且李衛東還不擔心其他農機企業會做山寨,因為這是從農機研究院裡得到的項目,國內的農機企業,要是敢去山寨農機研究院的科研成果,估計連產品都沒法上市。
……
李衛東提起棉花收割機的時候,對麵的何大伯卻是微微一皺眉頭。
“衛東,你說的這個棉花收割機,應該是個偏小眾的農機吧?”何大伯開口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