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利浦作為一個荷蘭企業,骨子裡流著做貿易血。
在整個歐洲,荷蘭人並不是最會最生意的,但一定是最擅長做貿易的。
對於荷蘭而言,貿易是他們的立國之本。
當年荷蘭有個“海上馬車夫”的外號,所謂馬車夫就是拉著貨跑來跑去,四處做貿易的。
荷蘭本地市場狹小,自然資源稀缺,所以荷蘭人便走上了貿易活動的道路。
早在十七世紀的時候,荷蘭剛剛擺脫了西班牙的統治,贏得了國家獨立,便開始進行海運貿易。
當時是西班牙和英國海上爭霸的時期,而且歐洲海域還有很多真假海盜,所以兩國的商船都會帶有武器,這就使得西班牙和英國商船的造價更加昂貴。
而荷蘭人的商船是不搭載武器的,所以荷蘭商船的造價就更加便宜,當時的荷蘭商船造價大概隻有英國商船的一半。
造船成本降低了,荷蘭商船的運費就會降低。隻不過這樣會增加被海盜攻擊的風險,當時的荷蘭人完全是在拿命去跑船。
即便是如此,荷蘭人仍然不滿足,他們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將船艙改造的很大,以便裝載更多的貨物。
在當時很多國家隊商船收稅,取決於甲板的寬度,甲板越寬,收費就越高,甲板越窄,收費就越低,荷蘭人為了省錢,便將船甲板改的很小。
因此當時的荷蘭商船開起來就像是個大肚子魚,不過也正因為荷蘭商船運費低,荷蘭水手不要命,所以荷蘭商船才能遍布全歐洲,為荷蘭贏得了“海上馬車夫”這個稱號。
進入到殖民時代以後,西班牙和英國最初所采取的,都是拓殖型的殖民策略,比如西班牙殖民南美洲,英國殖民北美洲,他們采取方式都是殺光當地的土著,然後將土地占為己有。
後來英國殖民者到了印度,發現征服印度要比征服每周容易的多,印度人也基本不反抗,而且還很聽話,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不像印第安人那樣,動不動就割頭皮。
於是英國人便改變了殖民方式,開始使用資源掠奪型殖民,利用印度人開采各種資源獲利,隨便給口飯吃就行,跟用牲口差不多。
然而荷蘭人的殖民方式則與英國人不同,荷蘭人的殖民的核心策略是貿易壟斷,荷蘭人的殖民擴張,更像是在世界各地搶奪優秀的港口作為貿易點。
荷蘭人的戰鬥力不足,也讓他無法像英法那樣擴張殖民地。就戰鬥力而言,荷蘭人在歐洲算是弱的。在亞洲殖民的過程當中,荷蘭人甚至連柬埔寨人都打不過,
既然打仗不行,那就隻能老老實實的玩貿易。
荷蘭的企業也繼承了這一點。
荷蘭的企業很擅長在世界各地設立工廠或者銷售點,這與當年荷蘭人在全球設立貿易點的戰術如出一轍。
荷蘭企業更看重的也不是產品的生產,而是進行產品的貿易。對於荷蘭企業而言,產品在哪裡生產無所謂,關鍵是要賣到全球。
就比如飛利浦,可以在全球各地設立工廠,設立辦事處,然後把商品賣到全球。
與之相比,歐洲其他同類型的企業,則要保守的多。
歐洲第一大電器品牌是瑞典的伊萊克斯,很多中國人大概都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因為伊萊克斯始終是堅持歐洲生產,歐洲銷售的經營策略。
如果伊萊克斯來中國的話,單單一個歐洲生產,就在售價不占優勢,而且就算是整機進口,售後服務也是一個大問題,自然不是本土品牌的對手。伊萊克斯最終隻能守在歐洲市場上。
荷蘭的其他企業也都跟飛利浦一樣,比如殼牌、比如聯合利華,全都在世界各地插旗,硬生生的將製造業做成了國際貿易。
荷蘭人身上天生自帶貿易的基因,所以是競爭對手還是合作夥伴這個問題擺在飛利浦麵前時,飛利浦壓根就不需要進行選擇。
既然飛利浦在馬來西亞的電源插排工廠已經無法拯救了,那儘快的轉移訂單,保證產品的供應,就是飛利浦的頭等大事。
大不了就把電源插頭的業務當成國際貿易來做嘛!
李衛東也很樂意接下飛利浦電源插排的代工。
原本李衛東是打算從飛利浦那裡弄到一些剃須刀的代工訂單。畢竟飛利浦的剃須刀還是世界頂級的,通過代工飛利浦剃須刀,也能提升小狗剃須刀的工藝水平。
後來李衛東一打聽才知道,飛利浦在馬來西亞的電源插排工廠,因為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已然要倒閉了。
於是李衛東乾脆就主動出擊,聯係到了飛利浦亞洲區的負責人柯慈雷,結下了飛利浦插座的代工任務。
電源插座雖然是個不起眼的小東西,但家家戶戶都能用到,市場需求還是很大的。
後世中國生產電源插排的龍頭企業公牛,大概占據了國內六成多的市場,一年的營首就能破百億。
而且電源插排的利潤也不小,李衛東經過估算,給飛利浦代工電源插排,竟然有近七成的利潤。
這主要是因為,世界各地的電源插頭樣式和標準是不同的,也是不通用的。
比如中國的兩腳插頭是直立的,三角插頭卻是傾斜的;
澳大利亞無論是兩腳插頭還是三角插頭,都是傾斜的。
美國三角插頭也是直立的,並且地線接頭是圓形的,日本所使用的標準跟美國差不多。
歐標的插頭是兩個圓柱形連接頭,這種雙腳插頭在歐洲基本上是通用的。但是在三角插頭當中,地線的標準,歐洲各個國家的標準又不一樣。
另外,英國雖然地處歐洲,但英國單獨使用了一種插頭標準。
所以電源插排這種商品,都是針對特定市場進行生產的。
各國的經濟水平不同,購買力也就不同,插頭標準的不統一,就造成了電源插排的利潤的差異。
德國的電源插排售價,怎麼可能跟印度一樣?
即便是兩種插排用料都差不多,但賣給德國人的肯定要更貴,而其中的利潤也必然更大。
更何況向發達國家出售產品,肯定要賣一些高品質的優質產品,“優質”兩個字往往就意味著高價,高價產品也必然會與高利潤掛鉤。
所以往歐美這種富裕國家出口高品質的工業產品,肯定會獲得比較高的利潤。
九十年代後期,中國還沒有成為世界工廠,像是電源插排這種產品的產能,也還沒有轉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