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不過我依然有信心,在不久的將來超越特斯拉!”王總接著說道:“提起新技術,據我了解特斯拉最近在研發一種有關鋁合金壓鑄的技術,應該是與車身鑄造有關。”
“是車身的一體化壓鑄技術,通過大型壓鑄機,一次性的將車身鑄造出來,這樣可以節約幾百個零部件,而且省去了鈑金衝壓和焊接的工序,這樣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大幅度的降低成本。”李衛東開口答道。
“你掌握的情報比我充分!”王總知趣的沒有詳細詢問情報來源,他稍加思考後便開口說道:“這種技術聽起來是可行的,但是存在一個技術難點,那就是零部件在進行熱處理的時候,很容易變形。”
“所以需要攻破高強韌性熱處理壓鑄新材料這一難關,一旦這一關攻破了,車身一體化壓鑄也就解決了。”李衛東話音頓了頓,接著說道;
“我已經開始做這方麵的布局了,一體化壓鑄機的下遊生產早就沒有技術壁壘了,問題就是上遊的新材料,我投資了幾家科研院所,其中**已經做出了階段性的成果。”
王總白了李衛東一眼,隨後笑嗬嗬的說道:“我懂了,人家科研院所拿著成果去找你要經費,所以你就跑到我這裡來,平攤科研經費來了!”
李衛東點了點頭:“怎麼樣,這筆錢你出不出?”
“出,肯定出!要是能做出一體化車身,對於汽車工業而言也會是一場革命,我可不能落後於人。”王總話音頓了頓,接著說道:“不過既然要做一體化,那就來個徹底的,不光要做一體化車身,最好將電池和車身都整合在一起,做電池車身一體化!”
聽了這番話,李衛東眼神中的驚訝一閃而過,王總所說的,不正是未來比亞迪做做的CTB技術麼!
“不愧是電池仙人,還真會舉一反三,這一體壓鑄技術還沒搞出來呢,就想到CTB技術了!”李衛東心中暗自想道。
對麵的王總則則接著說道:“我仔細一想,這一體化車身也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可能對消費者不太友好。”
“你是說維修費貴吧!”李衛東開口說。
“你也想到了!”王總深以為然的點了點頭,隨後接著道;“一體化車身雖然可以節省零部件,但也會大幅度的提高維修的成本,原本隻需要換零件的,可能要換車身,最終都會轉嫁給消費者。”
“讓保險公司提高車損險保費唄!”李衛東笑了笑,接著說道:“其實這也是有解決辦法的。首先,我們可以將車做的結實一些。其次嘛,就是運用科技手段了,加一些輔助駕駛的技術,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率,從而減少維修,自然也就降低維修成本了。”
“輔助駕駛,又是軟件,那又是特斯拉的強項啊!”王總開口歎道。
李衛東深以為然的點了點頭:“科技感正是特斯拉的最強項,然而豪華感卻是特斯拉所欠缺的。一般消費者花這麼多錢買車,總是想要一點豪華感的。
真皮內飾什麼的多少得有一些吧,若是隻看到一堆塑料,那多糟心!我們可以在這方麵下功夫,隻要科技感能與特斯拉差不多,而豪華感更勝一籌的話,不愁乾不掉特斯拉!”
……
汽車的生產大致經曆過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13年以前,手工作坊式的生產模式,工人靠著大錘扳手就能敲出一台車。
直到1913年,福特公司發明了流水線生產,大幅度提高了汽車的生產效率,汽車生產也進入到了第二個階段。
然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於汽車也有了品質的需求,美式的粗曠性流水線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這個時候日本精益的管理模式開始興起。
以豐田為首的日本企業,采取“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模式,通過管理來提高品質,降低成本,迅速的搶占了市場,這便是汽車生產的第三個階段。
進入到八十年代以後,德國大眾開始推行模塊化和平台化。所謂的模塊化就是零部件通用,就比如大眾、奧迪和保時捷的很多零部件都能通用,這就降低了生產成本。
而所謂的平台化,就是利用同一平台生產不同款式的汽車。就比如奧迪Q5的生產平台,給大眾用就生產出了途銳,給保時捷用就生產出了ma。這樣一個平台能生產多款汽車,也就降低了研發成本。
大眾的這一招讓汽車生產進化到了第四個階段,而為了體現模塊化和平台化的優勢,汽車企業紛紛向著多品牌化發展,一些大品牌的兼並重組大多發生在這個階段。
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以後,特斯拉進入到汽車行業。雖然特斯拉是係能源車,但仍然無法跳脫傳統汽車的生產工藝,那就是衝壓、焊接、塗裝和總裝這四大環節。
論起傳統生產工藝的話,特斯拉遠不如傳統車企,人家傳統車企做了幾十年的汽車,累積下來的生產和管理經驗,可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學會的。
所以早期的特斯拉一直受困於產能不足,當時很多人說特斯拉是在饑餓營銷,實際上是真的生產不了那麼多汽車。
好在馬斯克卻有一個天馬行空的腦瓜,他搞出了一個一體化壓鑄技術,給汽車生產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這項技術讓汽車生產效率大幅度提升,大眾生產一輛汽車的時間,特斯拉就能生產三輛,汽車生產也進入到第五階段。
新技術使得特斯拉生產成本大幅度降低,當年土豪們花了八十多萬,買了續航300公司特斯拉,看看現在賣二十多萬的同款,深刻的體會了一次當“大冤種”的感覺。
不過二十多萬買車的也彆覺得賺了,以特斯拉的生產成本,未來還有很大幅度的降價空間,大冤種沒機會當,小冤種總是免不了的。
特斯拉早期的一體化壓鑄,隻是將車身的幾十個零件整合在了一起,這算是一體化壓鑄技術1.0版本。
而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CTP技術,是現在新能源車生產的主流,算是一體化壓鑄2.0版本。
CTP技術全稱CellToPack,就是減少了或去除了電池模組,直接將電芯、電池殼整合掛到車身底盤中,也就是媒體上俗稱的“電池三明治”。這樣的話一輛汽車能節約300到500個零部件。
比亞迪在CTP技術上更進一步,研發出了CTB技術,也就是“電池車身一體化”的理念,算是一體化壓鑄技術的3.0版本。
這項實現了電機高扭轉的剛度,也讓車身的一部分參與了傳力和吸能。總的來說就是讓車動力更強,也更加安全。
……
王總帶著李衛東,又來到了另一間實驗室。
“這是我們研發的氫能源電池!”王總話音頓了頓,接著說道;“研發難度比我們想象的簡單,就技術層麵而言,量產應該不是問題。”
“專利限製呢?日本在這方麵幾乎有著專利的壟斷,要是搞量產的話,恐怕繞不過日本的專利。”李衛東開口問。
“專利也不是問題,已經有日本企業向我們發出了合作的邀請,他們願意分享在氫能源方麵的專利。”王總開口說道。
“日本人的條件苛刻麼?”李衛東馬上問。
“以日本掌握的專利數量,如果真的願意向我們開放,那麼他們的要求還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王總回答說。
“日本人願意提供的專利技術,應該不包括氫氣的生產、運輸和儲存吧?”李衛東又問道。
“氫氣生產方麵的專利,日本掌握的也不多,至於運輸和儲存方麵倒是有一些,不過在我們前期的接觸當中,對方不願意過多的透露,倒是氫能源電池應用方麵,日方是比較願意分享技術的。”王總開口說道。
李衛東思量了片刻,開口問道;“也就是說,在氫能源應用方麵,日本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了,而且願意分享。但在氫氣運輸和儲存方麵,日本大概率掌握了核心技術,但還是想吃獨食。至於氫氣生產的技術方麵,日本人也是半斤八兩,沒有多少領先。”
“我們的戰略部也是這種研判。”王總點了點頭。
“嗬嗬,看來還是得點對科技樹啊!”李衛東笑著長歎一口氣。
“科技樹?”王總遲疑了一下,隨後開口說道;“這是遊戲裡的說法吧!你的意思是日本人走錯了路?”
“說日本押注氫能源就是點錯科技樹,這還為時尚早。但我們現在研發的鋰電池,肯定是沒錯的。鋰電池還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挖掘,固態電池的發展方向是我們能看得到摸得著的目標!”
李衛東接著說道:“關於氫能源,我認為短時間內很難成為主流能源。我們在氫能源應用方麵的研發可以繼續,甭管有沒有用,先把能申請的專利都申請到,萬一哪天氫氣的生產取得突破性進展,那咱們就吃現成的!”
……
進入到二十一世紀10年代以後,有關氫能源的話題就從未停止被炒作過。相比起傳統的化石能源,氫能源的確有諸如發熱值理想、燃燒性好、利用率高、耗損少,環保等優勢。
日本是最高開始大規模研究氫能源的國家。日本對於氫能源的研究,始於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機,日本作為能源進口國,在當時的石油危機中受到了巨大的傷害,而日本又是一個危機意識特彆強的國家,所以在當時日本就開始對非石化的能源產業進行布局。
除了石化能源之外,其他能大規模提供能源的無非就是水力、風能、核能、太陽能,以及氫能。
日本沒有大江大河,水力發電是無望了,而太陽能發電不穩定,不適合規模工業使用,這兩者都被日本所排除。
風力發電被日本寄予厚望,日本在這方麵的研究也曾領先於世界,但是日本很快發現,他們發展風電有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沒有地方安裝風力發電設備。
跟歐洲國家相比,日本國土麵積其實也不小。但是日本適合安裝風力發電機的地方,恰恰都是適宜人們居住的地方。
風力發電過程中噪音是非常大的,所以中國的風力發電機都是安裝在西部無人區,然後用超高壓輸電技術將電力輸送到東部。若是將風力發電機安裝在居民聚集區,那老百姓都不用睡覺了。
後來日本也嘗試建立海上風力發電站,但是這東西建在海上成本實在是太高了,投資100億日元建設的的設備,也就夠1萬戶家庭用電使用,這還不包括維護成本,想要用於工業更是不可能。
日本搞風力發電有技術但沒條件,就隻能將重點放在了核能和氫能上麵。而日本在核能研究上麵,一度也是領先全球。
然後就是2011年的福島核事故,使得日本民間一片反核的聲音,核能成了政治不正確的產物。最終日本隻能押注在氫能源上麵,安倍政府甚至將發展氫能源定為了日本國策。
氫氣屬於二次能源,跟石化能源不同,在大自然中沒有儲存,想要應用氫能源,就需要先生產氫氣。
生產氫氣的方法也不是什麼工業難題,無非就是電解水法、水煤氣法、石油天然氣熱裂合成法、焦爐煤氣冷凍法等幾種。這些方法都能生產氫氣,但卻無法利用在氫能源領域。
比如用電解水製氫需要消耗電能,那為什麼不直接使用電能?乾嘛非得分解氫氣再去發電?
同樣的道理,水煤氣法得用到煤炭,熱烈合成法得用到石油或者天然氣,要是真為了獲取能源,那直接燒煤,直接燒石油和天然氣唄!
所以隻要是氫氣生產沒有取得革命性突破,那麼氫能源的應用就是脫了褲子放屁!
氫氣的運輸和儲存也是一個問題,氫氣這東西畢竟是具有可燃性的,一點火星子就能引起大爆炸,這在運輸和儲存方麵會有極大的安全疑慮。
將氫氣變成液態,倒是方便了儲存和運輸。但氫氣的液化又得用到大量的電,等於是為了運輸能源,反而要消耗更多的能源,這又回到了成本問題。
在氫氣的儲存和運輸方麵,日本做了大量的研究,也占有了大量的專利,甚至可以形成專利的壟斷壁壘。同時在氫能源的應用方麵,日本也是領先於全球,不僅僅是氫能源電池,其他應用方麵同樣擁有大量的專利。
最開始的時候,日本是打算獨吞氫能源這塊蛋糕的,日本企業也死抱著專利不放,豐田汽車更是下重注押寶氫能源電池。
於是其他國家都不跟日本玩了,讓日本自己去做氫能源電池吧,我們搞鋰電池。
當鋰電池技術發展起來以後,日本這才意識到問題,這才開始開放氫能源電池的技術,希望大家也跟日本一起搞氫能源電池。
日本的目的還是希望將氫能源普及開來,而普及一種新能源的最佳方式,就是交通工具。
人類將蒸汽機安裝在火車和輪船上,讓煤炭成為主要能源;人類又將內燃機安裝在汽車和飛機上,石油成了主要能源。
一旦汽車都用上了氫能源,那麼氫能源在其他方麵的應用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日本才願意分享氫能源應用技術。
而當全世界都在大規模使用氫能源的時候,日本所掌握的儲存和運輸技術,將會是極其巨大的市場。試想一下,一種主流能源的儲藏和運輸技術,全都被日本所掌握,足以讓日本重返最輝煌的時代。
隻不過氫氣生產的那一關,始終是跨過不去的門檻、另一邊鋰電池性能越來越好,固態電池也開始應用。
在整個電池供應鏈當中,中國企業幾乎壟斷了稀土冶煉,牢牢控製了供應鏈的上遊;寧德時代和比亞迪有技術有產能,在中遊產業鏈中擁有絕對話語權;豐田、本田等日本車企一直專注於混動,在純電動汽車領域發展滯後,在下遊產業鏈毫無優勢。
此時的日本想要轉向已經晚了,還是那個道理,日本的體量不夠大,路一旦選錯了,已經沒有回頭的資本了。
感謝各位叔叔白白兄弟妹妹訂閱,下一章結局。
。:,,.,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