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因為百姓們都很窮,就算有商品,也不一定買得起,但是最近幾年,許多人也都漸漸有了錢,但是商品的生產供應其實是跟不上的。
主要還是生產的速度太慢。
有了這個華興紡車,出貨量會大大增加。
一旦出貨量跟上了,李秋娥就有底氣雇傭更多人了,那時候出貨量會越來越大。
裁成一件衣服的布料價格是15文,人工10文,一匹布能裁製30件衣服。
以前一個月隻能賣十五件衣服,一件賣50文,李秋娥自己親自動手,無人工費用。
她一個月也就隻能轉525文錢,還不如在工地上乾活,一個月的月錢有2貫。
不過這是她一個人的時候,以前她也是請了人的,隻不過後來都被張記布行高價挖走了。
如果是使用這種織布機,她七天就可以織布一匹,七天可以賣出去30件衣服,每件衣服賺35文錢,她七天就可以賺1150文錢!
織布速度加快,她完全有底氣把價格壓下來,去和張記布行搶生意了!
看見李秋娥臉上的表情在不停變化,趙桓就知道她在算賬。
作為商人,怎麼能不算賬呢?
同樣,趙桓治國就是以經商那一套在治國,他的賬也算的清清楚楚。
任何一個人,隻要使用他這一款織布機,隻有賺的,沒有賠的。
他之所以找李秋娥,是因為李秋娥很符合他要找的人選。
一、生意人。
二、快要破產了。
三、出身平民。
四、毫無背景。
趙桓之所以要做布行的買賣,是因為衣服是大宋百姓出了糧食以外,第二重要的。
他要在商業上做一個合格的標杆起來,扶持一個大宋富豪。
將這個富豪的致富故事寫成傳記,廣為流傳,去激勵更多的人加入到商業之中,去創造財富。
這個富豪要求是最底層的出生,生活已經很艱難。
而李秋娥就非常符合這個人選。
趙桓繼續道:“那500貫,隻是我們的見麵禮,我會再追加500貫,在李氏布行的股份占比中100抽五十一,李氏布行所有經營權皆在你手中,我不過問,每年告訴我財務狀況即可。”
“當然,需要任何幫助,隨時可以跟我說。”
100抽51,對於現在艱難的李秋娥來說,完全是賺的。
她在乎的不是占比,而是李氏布行的招牌,這是她夫君為她留下來的,她必須要讓李氏布行存活下來。
“為什麼選我?”
“我是一個商人,當今天子登基第六年,大宋商貿空前繁華,糧食那是朝廷管控的民生,製約太多,唯有衣著,有大利可圖,而我本人,因為家族事業繁忙,並無閒餘時間去經營,所以需要找一個人,我之前也說了,張記布行與朝廷官員瓜葛太深,我不想摻和進去,選你,是最好的選擇。”
李秋娥看著趙桓,他能從趙桓眼中看出真誠。
當然,要演出這種真誠,對於已經在朝堂上和大臣們玩了六年的皇帝來說,實在太簡單了。
趙桓補充道:“我已經在城東南買了一塊地,那裡作為李氏布行的紡織廠,對了,這種華興紡車,我們是有專利的,屬於他,永盛商社麾下第一科學大師葉崇。”
葉崇憨厚老實笑了笑:“其實都是趙官人的點撥。”
李秋娥又是一怔,這個趙官人,全身上下都透露出一種貴不可言的氣質,又非常神秘,不知是哪家的公子。
不過轉念一想,自己一個平民婦人,除了一個小鋪,什麼都沒有,對方又能圖自己什麼呢?
在《李秋娥傳》中,那些寫書的作者,隻會將李秋娥描述成一個吃苦耐勞,遇到生活的磨難,不服輸,迎難而上,從最基層創造一個商業神話的傳奇女子。
他們並不會提及李秋娥是受到某位權勢人物的幫助,這樣才會鼓勵那些渴望財富的人前赴後繼。
將李氏布行抓到手後,趙桓也沒有多少其他事要參與進去了。
畢竟華興紡車已經被製造出來,就等著大宋紡織業的空前爆發。
出了這麼個東西,最睡不著覺的怕是參知政事唐恪了。
畢竟朝廷的品造局這一類的衙門,都是有生產布料、絲綢的。
在生產力落後的情況下,朝廷可以依靠大量的人力占據絕對優勢,但現在情況似乎不太一樣了。
而這一切,目前為止,誰都還沒有察覺。
東京城的商業世界,依然處於一種正常的繁華當中,沒有人知道,暴風雨即將來了。
皇帝回宮後,除了每天跟大臣們議論國事,最近又不知道腦子裡那根弦抽了。
他想去植樹!
沒錯,他想去植樹!
當他說出這件事的時候,大臣們是一臉懵逼的。
植樹?
種植樹木?
盛世文武雙全的皇帝不都愛打獵嗎?
怎麼這麼皇帝要……種樹了?
大家都知道皇帝的腦回路不一般,腦子彎轉的急,但沒想到轉的這麼急。
大臣當然反對,就像以前反對皇帝亂來一樣,但這種反對在一片爭吵後,就變成讚同了。
於是,在春風似剪刀一樣將柳樹裁得千絲萬縷的二月,皇帝帶著宰相,跑到黃河邊去種樹了。
按照皇帝給出的那套說辭,黃河之所以發大水,是因為河床太高,河床升高的原因是因為黃河兩岸的樹和草地都被破壞了。
皇帝作為天子,當為天下人表率。
所以,就帶著宰府大臣們來種樹了。
宰府大臣們的內心是崩潰的。
我們堂堂宰府大臣,日理萬機,哪有時間來搞這些,皇帝你自己閒你自己來啊,拉上我們是幾個意思!
他們心中一邊抱怨,嘴裡卻在高呼陛下聖明!
他們以為皇帝隻是心血來潮,很快這事也就過了。
皇帝來做作秀,然後為天下人做個倡導。
但沒想到,回去之後的皇帝,還專門弄了一個衙署來做這件事,這個衙署不屬於任何府或者院,而是直接向皇帝彙報。
由司法大臣張叔夜認領。
大臣們當然不知道,在接下來,大宋的工業時代一旦到來,對木材的需求是無法想象的。
總不能讓東京城變成霧霾之都吧?
總不能讓如此美麗的大宋山河,受到嚴重的破壞吧?
趙桓能想到的就是大量種樹,在古代原本植被還很密集的情況下,再密集,再密集,讓大宋形成這樣的習慣,即便工業時代到來,也不會擔心植被缺失,生態平衡被破壞掉。
ps:病來如山倒,今天一整天依然是全身無力,沒有任何胃口,就喝了一些粥,不過比昨天要多了很多。
各位看在我都病倒還在碼字的份上,給個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