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有些人又翻看了一些曆史或者新媒體曆史文章,跑來這裡杠了。
介麼說吧,整個中國古代的曆史,就是一部皇權不斷集權的過程。
第一個階段:部落時代,中央政權對地方控製極弱,可以說沒有控製權。
第二個階段:分封時代,以周王室為典型,地方諸侯的財政、行政、軍權、司法都是獨立的,甚至國家都是獨立的,社會是金字塔結構,一層壓一層,即便是在西周,王權最鼎盛的時候,周天子也無權乾涉諸侯國的稅法,或者度量衡。
第三個階段:郡縣製時代。這就是始皇帝的偉大之處咯,將起源於春秋楚國的郡縣製推廣到整個華夏,開始的中央集權的道路。
有人說秦之亡是暴秦而亡,或者說胡亥整死的,但其實這都是表麵原因。
根本原因是,諸侯國的勢力還很強大,秦國隻是用武力來迫使一切統一,皇帝的集權隻是暫時的,因為帝國下麵都是不安分的六國舊貴啊。可以說,集權隻是表麵現象。
什麼才是真正的集權?
不知是武力強大的威壓,而是思想上的統一認可。
顯然,秦國還隻是開始,開始的時候,大家都不適應,所以出現反彈嘛,反彈最狠的當然就是當年強大的楚國咯。
這裡就要讓項羽的粉絲吐槽了。
項羽為何會敗?是不聰明嗎?
當然不是,項羽是在開曆史倒車,他想回到春秋戰國時代的分封。回到那個時代可能嗎?他們這些貴族老爺是爽了,重新有權力了,但百姓呢?彆忘了春秋戰國時代可是亂世啊!是人命如草芥的亂世啊!
所以,大統一才是民心所向啊。
人家劉邦就是秦始皇的忠實粉絲,天下大勢所趨看得一清二白。
第四個階段:分封製和郡縣製並存的時代:大漢
漢朝開國之初,諸侯國林立。為何?因為戰國舊貴還很強大,劉邦不能再打仗了,天下思安。所以采用了諸侯國和郡縣並存的方法,開創了大漢。
大漢開國之初,有三分之二的領地是諸侯王的,真正的大漢朝,隻有三分之一的領地啊!
哪能怎麼辦?下軟刀子啊,各個擊破啊!
所以大家才看到了劉邦開始動開國功臣啊!
但是皇室是江山穩定的象征,劉邦自己不能動手,否則皇帝當了惡人,就失心了,想來想去,隻能讓自己老婆來動手啊。
有人說可以借助大臣來動諸侯王,這不是在給自己的兒子培養權臣嗎?朝中格局會失衡。雞不雞道秦漢時代的丞相權力有多大?
以外戚製衡諸侯王,是不得已而為之。
直到武帝時代,外戚實在太囂張了,武帝才權衡利弊,但又顧慮朝中權力格局失衡,才成立內朝,采用主父偃這種人,搞推恩令。
那麼,諸侯王被滅了之後呢?
第五個階段:世家登場!
沒錯啊,大家經常提的世家,其實就是諸侯國沒了之後,地方大貴族。
到這裡你們有沒有發現,地方勢力在逐步逐步衰弱,世家比諸侯王的權力要小很多了,諸侯王比戰國時代的王要小很多了。
世家這東西我就不多說了,你們都知道的。
第六個階段:士大夫時代。
沒錯,五代十國,世家崩潰,科舉大開,底層才真正有了上層的通道,這就是宋朝了。
宋朝到底是什麼格局?
地方上連世家都沒了,隻有鄉紳小勢力了,而且這種勢力是流動的,為了進一步加劇流動,趙宋對商業扶持力度很大,宋朝的財富流動很頻繁。
宰相大多數都是底層窮苦出身,這在宋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這個時候,你告訴我?諸侯王沒了,世家沒了,誰還能製衡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