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遠洋大臣沈浪已經開始在注輦建設行政機構,奉朝廷之命,成立了注輦府,轄注輦路。
注輦府將設立銀行,港口,軍區,學校。
與此同時,從翰林學院和帝**事學院卒業的部分學生,也從廣南東路的港口出發,漂洋過海,抵達注輦。
他們將作為那裡的行政官員、學校老師,常駐在那裡。
按照大宋對海外擴張的標配,當地人要開始學習漢文,說漢語,寫漢字,讀四書五經,接受聖人教化。
同時,還要在那裡修公路,搞基建。
起初,那裡的人不為所動。
他們都信奉佛教,做清修。
並且那裡苦行僧還勸誡底層的人,要堅定不移信奉佛祖,人間所有的痛苦都會消失。
不過,自從沈浪申請了一批交子過來後,局麵就發生了一丟丟變化。
“聽說去挖山有錢拿?”
“真的假的?”
“是真的,昨天我朋友拿到了。”
“彆被騙了,拿的是紙,根本不是錢。”
“但聽說那種紙可以在街頭買食物吃。”
“你剛才說隻需要去挖山就有錢拿?”
“是的。”
“還有這種好事,我要去看看。”
這時,來了一個苦行僧:“你們都坐下,我來給你們講佛祖的故事,人世界萬物都是浮雲……喂,彆走,我跟你們將佛祖的故事,彆走啊……”
沈浪躺在用繩子編織的吊床,手裡拿著椰子,正在喝椰汁,聽完手下的彙報,他感慨道:陛下說得對,有時候,不用武力,比用武力更加有效。
那些泥腿子,有錢誰不想賺呢?
畢竟錢可以買到食物啊!
隻要他們老老實實的,有吃的,要他們學習漢文,豈不是易如反掌?
當人人都說漢語,寫漢字,接受了孔孟思想後,你讓他不忠於大宋,怎麼可能?
就像後世某些人,說著洋文,覺得洋人的地方月亮更圓,你讓她們不跪舔洋人,怎麼可能?
沈浪奉皇帝之命,在注輦經營地盤。
但注輦北邊的天竺卻已經知曉注輦被滅。
此時天竺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叫波羅王朝,它幾乎統一了北部大片領地。
在位的君主叫鳩摩羅波羅。
天竺富裕,具體體現在自然環境。
由於地處熱帶,雨水充足,自然農作物都很容易存活,一般人不會餓死。
這裡的人又信奉婆羅門教和佛教,對人生看得很淡然,造反的玉望非常低。
所以,比起中原王朝,這裡順民更多。
波羅王朝的曆代君王對南邊的注輦沒啥興趣。
但這一代的君王,是一個吃多了閒得蛋疼的年輕人。
他有充足的精力發泄。
例如他喜歡四處找妹子。
例如他不止一次想著要出兵教訓一下南邊的注輦。
這一次聽說注輦被滅了,頓時來了興趣啊。
一聽說是東方過來的軍隊滅的,頓時興趣更濃了。
這天竺與華夏的恩怨,真正來說,是從唐朝開始的。
當時大唐出了無數英傑,其中一位很牛逼的傳奇人物,叫王玄策。
這哥們兒一人跑到天竺,活生生把天竺滅了三次。
打得半點脾氣都沒有了。
服是服了,但隻服大唐啊。
大唐都滅了快兩百年了。
王玄策又是六百年前的人物了。
要說選擇天竺還怕中土,鳩摩羅波羅可不樂意了。網,網,大家記得收藏或牢記, .報錯章.求書找書.和書友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