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誘惑,讓朝廷上下無數官員與商人牽扯不清,在遼王之亂中或多或少有影子。
就說三司使周朝,中樞要臣,公然表示朝中有奸逆,遼王是匡扶國本,功在社稷。
這樣的言論,在趙桓不在的時候,頗有威懾力,畢竟他有一大批支持者。
但現在皇帝已經回來,遼王已經被定義為叛亂。
這樣的言論,則被他的對手掐住了要害。
這些時日,彈劾周朝的奏疏,比七月的暴雨還有凶猛。
督察院的人不知從哪裡翻出來的,江浙、福建、京東各路的轉運使,都有暗中對遼王有糧草支持。
一時間,朝堂上風急浪高。
京城與周相公有來往的權貴富商,一時間都紛紛避讓。
還沒有完,劉彥宗繼續奏疏彈劾戶部侍郎、戶部郎中等三司各個要害官員。
一時間,朝野震蕩。
原本打算對虞允文進行調查一事往後推辭。
看完劉彥宗所有的奏疏,趙桓得出了一個結論:劉彥宗這個政治投機者,想要在朝廷上下安插自己的人。
從他推薦趙構上位,將虞允文拉下來開始,已經表明他在鑽動蕩時機的空子。
不過趙桓暫時不打算動他。
幾日之後,趙桓將趙諶案交由督察院、刑部和大理寺,三司會審。
這讓大臣們看到了皇帝的態度,按理說遼王是皇帝的親子,由皇城司秘密審查會更好一些,畢竟天家顏麵。
但偏偏就采取了公審,皇帝此舉明顯是要昭告天下。
一個月之後,遼王公審結果出來了。
很快,皇帝的批文也出來了:賜自縊,遼王子嗣貶為庶人。
此案才剛剛開始。
接下來,三司使周朝被立案調查。
三日後,被判有罪,自縊。
周朝的罪名包括私通遼王,包括克扣鐵道司餉銀。
如此這般,對虞允文的案件則被迫重新提交審查。
這是劉彥宗沒有料到的局麵,顯然,這也是皇帝在背後的意願。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周朝對劉彥宗和趙構並沒有什麼威脅,真正最大的威脅是虞允文。
最近一段時間,督察院一邊收集周朝黨羽的罪證,一邊開始秘密搜羅虞允文的黑料。
企圖在這一次的政治動蕩中,將虞允文徹底趕出京師。
但劉彥宗很快震驚的發現,禦史台的何也開始彈劾他這個督察院禦司使了。
以誣陷忠良,擅弄權柄的名義彈劾他。
劉彥宗這才意識到,大宋朝堂上的局麵,都還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所謂的製衡,真是一環扣一環。
劉彥宗不得不撤掉關於對虞允文所有的調查,來換回自我的平安。
果然,禦史台的人也很快消停下來。
總體來說,這一次的案件牽扯的官員之廣,震動了朝野。
從東南幾大地方的轉運使,到漕運,到鐵道司,再到中原的一些知府,都有牽扯進來。
有人開始擔憂了,這樣下去,會造成權力的真空,對行政體係是一種空前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