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皇帝因太子朱厚照病愈在宮中特賜宮宴,對群臣來說算得上是皇恩浩蕩,但已經備好的賀詞說撤就撤,隻有一種解釋,出了什麼事情令賀詞變得不合時宜。
在眾翰林問詢情由之後,王鏊隻是淡然說了一句:“黃河發大水……”
這理由絕對合理而又充分,出了天災人禍,賜宴沒撤已算是好的,再於宮宴上作出一番喜慶之態未免令人非議。
百姓遭難,朝廷上下也應作出一番感同身受的模樣,劉大夏跟王鏊一起來,應是怕平日裡喜歡為皇帝歌功頌德的翰林們再於宮宴上說出一些不太應景的話,令皇帝和文武百官下不來台。
劉大夏這次前來,並未留意沈溪一眼,就與王鏊匆忙離去……事情緊急,他們應是要去彆的衙門通知。
聯想到河南右布政使王瓊進京狀告河南巡撫高明城貪墨治河糧款,沈溪猜想或許會引發一場官場的大地震,河南地方上的大小官吏會被撤換個遍,連舉薦這些官員的京官,可能也要遭殃。
不過這些,暫時跟他沒什麼關係。
朱希周把所有人召集一塊兒,大概商量了一下,統一協調翰林院上下的口徑,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都得交待清楚。
平日有什麼慶典活動,翰林最出風頭,可今日情況有所不同,沈溪總結了一下眾翰林的意思:
到了宮宴上儘量裝啞巴!
宮宴如期在華蓋殿舉行,文武百官進宮門時神色都有些黯然,顯然剛收到黃河發大水的消息。
沈溪跟在人流中,亦步亦趨,沉默不語,以他的身高並不會顯得礙眼,就聽到左右有人低聲議論:“……今年的桃花汛來得有些晚哪。”
黃河流域的洪水分為冰淩洪水和暴雨洪水兩種,如今正是四月天,華中地區基本屬於春旱季節,不可能有暴雨,那這次洪水就是冰淩洪水,也被稱之為桃花汛,因為大水爆發時,正好是北方桃花盛開的季節。
如今已經四月中下旬,發大水的消息這會兒傳到京城,沈溪稍作估算,那這次桃花汛大致發生在三月下旬到四月上旬這一段,或者更早。地方上有了天災後,一般不敢馬上上報朝廷,而是要自行補救,高明城這幾年在河南一手遮天,可能黃河發大水的消息,也是由非正常渠道傳來京城。
到了華蓋殿外,大宴的準備工作基本就緒。
尚寶司設禦座於華蓋殿內,錦衣衛設黃麾於殿外東西兩端,金吾等各衛舍二十四員護衛官於殿內,左右分立,英姿不凡。
教坊司設九奏樂歌樂工於殿內,設大樂樂工於殿外,立三舞雜隊舞師於殿下,文武群臣按朝班列於殿外,東西麵朝而向。
此番雖是大宴禮,但不是例宴,弘治皇帝瑣事纏身,一些禮數相應可減,出席宴會的大臣不必在殿外等候,一律先進大殿座位上坐下等候。
進到大殿內,沈溪和朱希周的位子在西側靠牆角邊,在沒有上酒菜之前,桌上隻有酒杯和碗碟。
沈溪施施然坐下,往上首皇帝案桌那邊掃了一眼,不但皇帝沒來,連內閣大學士和六部主要官員也都沒來,或許此時朝廷正在舉行緊急會議,商討如何應對黃河大水,至於對官員的處置,朝廷應該不會太過急切。
按照以往的經驗,就算要治地方官員的罪,也要等大水退去再說,這樣各級官員為了“戴罪立功”,會儘量維持地方安穩。
朱希周湊過頭,低聲問道:“若是一會兒陛下問及治河方略,你準備如何應答?”
沈溪暗自揣摩,剛才在翰林院中還商議好不能當出頭鳥,說出不合時宜的話,現在就問自己關於治河方略,就連朱希周這樣看起來忠厚老實的翰林,也是說一套做一套啊!沈溪打量朱希周一眼,搖了搖頭,意思是要說你說,反正我沒主意。
朱希周沒勉強沈溪,繼續問旁邊席位的王瓚。
一共三個翰林修撰,大家屬於同級彆的官員,雖然出發前已經商定好這次宴會不出風頭,可互相間最好還是商量一下,萬一臨時出現變故,弘治皇帝當場發問,如何回答才能引起朱佑樘的關注,從而躋身高位。
到了申時末,眾臣雲集,唯獨弘治皇帝與三位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未露麵,官員們議論紛紛,皇帝不至不能開宴,這是規矩,所有人都得勒緊褲腰帶等著上酒菜,可有的人已經在琢磨出恭的問題。
偏偏宮宴中最不方便的就是出恭。
通常皇帝舉行宴席,最好是輕鬆而來,沉重而去,中途不得離場,此時就算如何艱苦你也要強行憋住。
眼看到了日落時分,按照大宴規矩,皇帝要於吉時入場,還要內閣大學士親自往請,此番弘治皇帝與內閣首輔、次輔同時不在,華蓋殿內連個主持人都沒有。
到了酉時二刻,弘治皇帝終於在劉健、李東陽等人的陪同下出來,沈溪跟隨文武百官跪迎,殿外鐘鼓齊鳴,大樂聲起。
沈溪就算不抬頭,也能感覺到此時弘治皇帝心情沉重。
等弘治皇帝升座,文武大臣在鳴讚官引領下,到正殿中央依次排列而列,麵朝皇帝升座的北方而立。
大樂轉換曲調,鳴讚官讚“四拜”,沈溪夾雜在文武百官中,磕頭行禮。
弘治皇帝抬手道:“眾卿平身,入座。”
“謝陛下。”
沈溪跟著文武百官回了一句,這才回到自己的席位坐下,耳邊很快傳來太監那尖利而高揚的聲音:“開席!”